过刊目录

  • 1999年, 第2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9-02-25
      

  • 全选
    |
  • 周玉麟;黄显安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菌种质量的优劣是决定生产成败的关键,一个良种的问世,无不浸透科技人员的血汗。菌种又是商品,这个特殊商品,在尚无《菌种法》的严格约束下,成为人们追逐高额利润的便利渠道,因而菌种市场鱼龙混杂,许多广告不实之词使得广大用户无所适从,受骗上当者屡见不鲜。笔者从事菌种工作20余载,抒发浅见,以正视听,维护广大同仁的切身利益。现将当今菌种市场导向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 陈德宝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明溪县地处闽西北山区,是粮林区。全县土地面积17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86万亩,有林山地197万亩,林木蓄积量1270m^3,农业人口人均占有林地21.17亩,耕地1.92亩,林木136m^3,每年木材采伐量达100000m^3左右,杂木枝桠材30000m^3以上。年种植水稻22万多亩,稻草100000t,其他作物秸秆和木材加工后大量杂木屑,均是栽培食用菌的好原料。气候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7~18.6℃,无霜期222~256天,年降雨量1600~1900mm,相对湿度81%,海拔190~800m,立体垂直气候明显,昼夜温差大,十分适宜各种食用菌栽培。
  • 林永清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红菇是世界上珍贵的野生食用菌,目前还无法人工栽培。为了探明我市红菇资源的分布和生态条件,为开发、利用、研究红菇提供依据,我们历经三年,对我市15个乡镇林区着重考察了红菇资源及生态环境。现将考察情况分述如下:
  • 傅占银;孟兆军;张希近;尹江;黄文胜;高永龙;刘瑞梅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多年设固定点,经综合措施与单项因子对口蘑进行模拟栽培试验,认为温度是限制口蘑栽培产量经济性状的主导因素,出现20℃以上日最高温的各高温期平均活动积温对口蘑的影响最为明显,这方面蒙古口蘑表现最为脆弱,温度因子对其成菇和产量构成影响最为显著,因此认为,适宜的温度调控是菌丝及子实体正常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 顾芳红;殷红;孙健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合成培养基中不同钾离子浓度对平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缺钾对菌丝体生任和子实体形成都有抑制作用。而适合于平菇生长发育的钾离子浓度范围为0.057%~0.173%。
  • 何小风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喷施宝作为一种农业微肥,以叶面施肥的形式普遍应用于粮食作物及蔬菜、果树栽培上,有较强的增产效果。为此,可考虑将其使用于平菇栽培之中,现将有关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 王春晖;刘文彬;邓洁姣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一种提取食用菌DNA的有效方法。我们以常规方法为基础,根据食用菌的生物学特点,进行对比实验,总结出本方法。该方法简便、适用,提得的DNA纯度高,降解小,可直接用于转化实验。
  • 马玉银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60Co—?射线辐射佛罗里达侧耳孢子,在液体MM中进行培养,每隔2天过滤一次,去除已萌发的野生型菌丝,过滤3~4次后,徐布在CM上,培养8天左右,将生长缓慢的菌落同时转接到MM和CM表面,并编号,最后得到一个在CM上生长而在MM上不能生长的营养缺陷型菌株。经3次重复鉴定,该菌株为稳定的缺陷型,进一步测定其营养需求,确定为精氨酸缺陷型。
  • 田娟;郭岩;赵启美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已应用于食用菌育种和基础研究。原生质体融合再生率低,影响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食用菌育种上的应用与推广。远缘杂交原生质体融合再生高低,除与两亲本亲缘远近有关外,具体的操作技术对再生率也有一定的影响。为此笔者进行了这方面的初探,获得如下体会,仅供参考。
  • 张汉文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我国银耳制种分离方法上强调“专一性”,也就是银耳菌丝和羽毛状耳友菌丝(又称香灰菌丝)的专一性。分离时,必须在同一耳木或同一袋木屑培养基上,分别获得银耳纯菌丝(包括酵母状分生孢子)和耳友菌丝进行合交。而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耳木或不同木屑培养基获得的两种菌丝,不能随意交合,否则就有失败的可能。因此,这种“专一性”的分离制种方法成了传统。
  • 傅玉红;王克;王先娥;郭玉宏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在我区表现较好的三个平菇品种进行提纯复壮,通过三种处理方法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单孢子配对复壮效果好,但选育方法要求高,条件严格,操作技术较复杂;而以组织分离法得到的菌株,产量虽比孢子选育稍低,但方法简便易行。
  • 王群;徐年声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用于香菇段木栽培的优良菌株均属低温迟熟型,栽培周期长,为了培育出低温早熟、优质高产的香菇菌株。我们根据对香菇遗传特性的研究,以香菇交配型作为遗传标记来分离和鉴别出单核菌丝,经配对杂交和各项生长试验,选育出了森源一号、森源二号等具双亲优良性状的香菇杂交菌株,经大面积推广应用,深受菇农欢迎。现将选育与应用报告如下:
  • 王继玉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食用菌生产的发展,菌种基质的选择和改进也在不断的开发利用。小麦含有丰富的氮源、粗蛋白等适合于较多种类的食用菌菌丝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用其制作的菌种菌丝浓白、粗壮、萌发快,因此近年来用小麦制作的麦粒种在食用菌生产上已广泛使用。但纯小麦制作的麦粒培养基,制作过程中小麦煮熟后要凉干至表皮无水再装瓶,灭菌后颗粒之间粘连成团,如不摇散即接种,透气性差,影响菌丝的正常生长,
  • 刘法义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来,在食用菌栽培中,玉米芯的用量已越来越大,但大部分只是用来栽培平菇,栽培其他食用菌的甚少。笔者于1996年用玉米芯掺玉米进行了袋栽香菇试验,现将栽培方法简介如下:
  • 韩奎兰;高鹤玲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从1991年开始用作物秸秆栽培各类食用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栽培平菇的生物效率一般可稳定在200%,最高可达300%,投入产出比约1:4。本文主要介绍其高产技术要点:
  • 胡道旭;徐峰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作为一种主要农作物,在我地广泛种植,但剥下的花生壳肓的被作燃料,有的用作饲料。笔者以它为主料进行平菇栽培试验,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试验报告如下:
  • 张金凑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各地市场“菜篮子”的需求,金针菇栽培已逐步形成工厂化,且由于其周期短、成本低、方法简便、原料来源广、经济效益好,在全国发展很快。笔者将几年来推广利用银耳菌糠栽培金针菇的技术总结介绍如下。
  • 陈志伟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县推广段木栽培黑木耳已有几十年,但随着资源的减少,大多数耳农转移到闽、浙、赣、皖等省的交界地带进行栽培。1998年有100多万瓶菌种从我县调出。笔者通过我县和江西的德兴、婺源,安徽的祁门、休宁,浙江的开化等县一些耳农进行菌种销售跟踪服务,发现有许多高产典型户,本文就其高产的经验加以归纳介绍如下:
  • 任桂梅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荞麦(Fagopyrumesculetum)属蓼科,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分枝,质柔软,幼时多汁。种莽麦,技术易掌握,成本低,经济效益高。子粒可食,茎叶青刈可作饲料或肥料,又是优良的蜜源植物,我国栽培较广。陕北产的荞麦面精粉中,除含有一般作物所含的化学成分外,还含有其它谷物中没有的维生素P,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但是在荞麦产区荞麦秸秆尚未得到合理利用,造成该资源的严重浪费。为此,笔者曾探索了用荞麦秆栽培平菇的研究,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瓶栽猴头菇试验,生物效率达66.5%,比木屑对照料生物效率(59.3%)高7.2%。本文将该研究过程及其结果初报于后:
  • 贾秀芬;李锦龙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95~1997年我们在日光温室栽培的中高秆蔬菜近地面行间放置平菇菌棒,设置不同蔬菜与平菇的间作试验和平菇菌棒不同投放数量试验,筛选出了适宜的间作模式,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做到了充分利用日光温室光照资源,同时收获蔬菜和食用菌两种产品,平均每亩增收3750元。
  • 于朝军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日光温室的有效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我们在苗类与多种经济作物间作试验与推广的同时,进行了日光温室菌菜间作模式的研究,经初步推广已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现将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 车晓晨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96年我所在有关部门的重视下,在各县、区进行了大面积香菇露地栽培及推广,同时也进行了玉米地套种香菇的调查。结果表明,玉米地套种香菇无需保护设施,成本低,产量高,品质优,管理简便,可达到菇粮双丰收的目的。本文主要介绍其前期发菌有关技术。
  • 李加林;郭恒;程雁;贾身茂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笔者曾报道过贾长林谈冬季怎样培育花菇。针对春季培育花菇的管理问题,又采访了贾长林同志,现将他的作法和经验介绍如下:
  • 郑将;郭建铭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草菇因其特有的种性和生态习性使得人工栽培的产量低且不稳定,生物效率一般在15%左右。近年来,通过反复栽培摸索,我们总结出一套在室内塑料拱棚内床栽草菇的技术,使生物效率提高到20%~25%。本文就栽培中的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 魏华义;刘瑞璧;吕竹青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珍珠菇又名真姬菇、滑菇,是世界第五、日本第三大宗的食用菌品种,其营养价值高,对癌细胞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目前我国仅东三省、湖北及台湾有部分栽培,以罐头和盐渍产品出口为主,销售市场广阔。由于受气候条件的制约,南方各省还罕见栽培,我校及南平、建瓯、顺昌等县市1997年开始栽培获得成功,并摸索出了适合南方气候特点的小袋栽培法。
  • 张金凑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姬松茸别名小松菇、巴西蘑菇、ABM菇,是近年引种栽培成功的一种食、药兼用珍稀菌类。现将其栽培关键技术介绍如下:1季节安排姬松茸属中温偏高菌类,菌丝体生长15~33℃,最适20~27℃;子实体生长16~30℃,最适18~26℃;春秋两季均能栽培,各地应以当地的气温安排栽培期。低海拔地区可在3月份播种,高海拔地区在4~5月播种,下种后适温18~26℃发菌40~50天即能出菇采收。
  • 陆建新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灵芝生产发展较快,为了提高灵芝的产量和品质,笔者从1992年3月开始进行了灵芝袋栽与阳畦两次出芝栽培技术探索,经过多次的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 张福元;韩桂清;刘兴元;郭凤华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香菇生产中,木霉菌是香菇代料栽培最大的危害菌。香菇发菌期木霉一旦侵染或料内孢子萌发,便很快占据培养料,抑制香菇苗丝生长,而导致整个栽培块(袋)报废。为此,我们以存放3年以上并有一定程度污染的陈旧栎木屑和棉子壳为主料,选用了百菌清、克霉灵等5种杀菌剂拌料,力图找出某种有效的药剂,以抑制木霉的发生,保证香菇的稳产高产。现将试验方法和结果总结如下:
  • 赵增吉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生产种的制作主要依靠蒸汽灭菌,蒸汽灭菌彻底,但工艺繁琐,成本较高。为此,我们进行了以灭菌剂替代蒸汽灭菌的试验,试图寻找一种简易可行的培养料灭方法。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 严绍国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蘑菇生产在我地已成为农业产业的一大支柱,发展面广,栽培面积大。今年有的地方由于栽培管理过程中不注意,受到病虫为害,菌丝细弱,出小菇或不出菇,已出了的菇也受害,影响蘑菇的质量,降低了商品价值,产量也受到严重损失。经过调查,主要是受到蘑菇瘿蚊和线虫的为害。本文就其形态特征、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简报如下:
  • 孙宏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食用菌生产中,菇房是其主要栽培设施。就目前我国城镇乡村食用菌栽培设施来看,普遍使用的有砖瓦结构改良式菇房、因陋就简的旧房舍、地下或半地下式土菇房、竹木结构塑料棚、简易遮阳棚,以及楼房地下室等等,这些设施虽然在食用菌生产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综合起来有以下几方面:①保温、保湿效果不理想,不容易调节;②通风换气不良,造成子实体畸形;③光线不均匀;④杂菌污染严重,特别是墙壁、地面、屋顶粗糙的设施,病虫滋生不易彻底消除,且由于常年潮湿、房檀、苇箔板易霉烂腐朽,石灰或泥土墙壁提早脱落,缩短房屋的使用寿命。
  • 刘丹涛
    1999, 21(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灵芝被我国历代医药学家誉为扶正固本的“瑞草”。对灵芝子实体和菌丝体的药理作用已有大量研究,其灵芝多糖的双向免疫调节作用被认为是灵芝扶正固本的物质基础。灵芝孢子荟萃了灵芝的精华,各种有效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均高于灵芝子实体和菌丝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