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专题综述
  • 周兰娟
    2025, 46(4): 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文献分析法和专利数据采集法,分析全球杏鲍菇专利申请现状。结果:我国是世界上杏鲍菇专利拥有量最多的国家,全球杏鲍菇专利的创新主体集中在我国华东地区,且以企业生产为主,科研院所参与度较低;研发热点主要为杏鲍菇栽培技术、杏鲍菇生产用搅拌装置及杏鲍菇培养基的制备技术等,涉外专利较少。针对杏鲍菇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发展建议,为创新主体厘清研发重点、规避市场风险提供参考。
  • 资源调查
  • 鲁欣欣 靳荣线 王玲燕 朱 坤 邹 明 徐世静 刘翼成
    2025, 46(4): 5.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太行山脉区域地理位置优越,野生菌种质资源丰富。为了解太行山脉新乡片区野生菌种类分布情况,分析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通过野外调查和物种分类鉴定等方法,对新乡市太行山区域野生菌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调查共采集野生菌种质资源样本280余份,对照《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将其鉴定为78种,隶属于32科、44属,其中占比最大的科为牛肝菌科;红菇科、鹅膏科、马勃科及鬼笔科野生菌较占优势。按经济价值可将这些样本分为食用野生菌26种、药用野生菌8种、食药兼用野生菌11种、有毒野生菌14种,其他19种目前利用价值尚不明确。太行山脉新乡片区野生菌种质资源丰富,调查为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野生菌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 生理生化
  • 褚盼盼 阮梓微 张佳宇 李佳然 张斌斌
    2025, 46(4): 10.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评价黑木耳菌糠多糖的理化特性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黑木耳菌糠多糖质量浓度为46.223 µg/mL,未检出蛋白质和可溶性还原糖;黑木耳菌糠多糖持水性为(4.62±0.05) g/g,持油性为(2.32±0.13) g/g;溶解性为(76.39±1.10)%,溶胀性为(1.24±0.08) mL/g;起泡率为(21.19±0.17)%,泡沫稳定性为(50.45±0.45)%;胆固醇吸附量为(4.51±0.77) mg/g;多糖在高湿环境下的吸湿率高于低湿环境。黑木耳菌糠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当多糖质量浓度为 2.0 mg/mL 时,其总还原能力和 DPPH 自由基的清除率均达到最高,分别为 0.63和 48.55%;当多糖质量浓度为 1.0 mg/mL 时,其羟基自由基、ABTS+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的清除率分别为 53.47%、88.92%、61.31%。综上,黑木耳菌糠多糖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及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 育种驯化
  • 杨 洪 许 娟 罗珍情 黄金富 姚剑平 周 静
    2025, 46(4): 17.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适宜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夏季栽培的香菇品种,笔者引进0912、CCL05、CCL10、北 18、北 19、北 20共 6个香菇品种,开展出菇品比试验,以 0912为对照,比较各品种的经济性状、单棒产量、质量等级、生物转化率及抗杂性。结果表明:各品种单棒产量排序为北 20>北 18>CCL05>北 19>CCL10>0912;CCL05、CCL10、北18、北19、北20在经济性状、生物转化率、单棒产量、质量等级及抗杂性方面均优于0912,其中北18和北20在所有试验品种出菇表现较佳,因此建议将北18和北20作为安龙县夏季栽培的主推品种。
  • 高云虹 刘运伟 郭 兴 高智涛 范冬茹 王新苗 孙百峰 王梦泽
    2025, 46(4): 22.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白色凤尾菇进行物种鉴定,并以黑木耳菌糠为基质栽培白色凤尾菇,系统测定其子实体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白色凤尾菇子实体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每 100 g 48.700 g)、蛋白质(每 100 g 28.900 g)、灰分(每 100 g 7.100 g)、磷(每 100 g 832.000 mg)、能量(每 100 g 1 349 kJ)、水分(每 100 g 14.500 g)、脂肪(每 100 g 0.800 g)、钠(每 100 g 11.000 mg)、铁(每 100 g 7.910 mg)、维生素 B(1 每 100 g 0.152 mg)、维生素B(2 每100 g 0.790 mg)、烟酸(每100 g 17.400 mg)、粗纤维(每100 g质量分数为5.600 g),氨基酸总量(每100 g 22.26 g)。黑木耳菌糠可作为栽培白色凤尾菇的适宜基质,有助于白色凤尾菇子实体的营养积累,为其规模化栽培与商业化推广提供依据。
  • 陈 扬 王 鑫 普普赤 何建清
    2025, 46(4): 27.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1株采自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的野生花脸香蘑为试材,编号为HL,通过形态学观察、ITS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采取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研究其菌丝在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pH及温度条件下的长势,明确其最适生长条件。结果表明:结合形态特征和 ITS 序列对比,将菌株 HL 鉴定为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该菌最适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牛肉膏,pH为4.0~7.0,温度为26 ℃;经正交试验得出影响菌株HL菌丝生长速度的条件排序为无机盐>碳源>pH>氮源;最适培养条件为蔗糖20 g/L,pH 5.0,不添加氮源、无机盐。结果为西藏自治区花脸香蘑的深入研究和资源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 培养材料
  • 陆承云 李 丽 龙 翔
    2025, 46(4): 35.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升贵州省黔东南州秋收后水稻秸秆、玉米秸秆及废弃菌棒等农业废弃物的再利用价值,设计5种不同食用菌栽培基质配方,探讨其对稻田轮作鸡腿菇栽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配方③(玉米秸秆 49.5%、稻草49.5%、生石灰1%)栽培的鸡腿菇菌丝萌发时间最早,菌丝颜色洁白、生长旺盛,出菇时间最早,单菇质量最大,商品性状最佳,净产值最高(每667 m2净产值4 420.1元),较其他4种配方栽培效益高,投产比达1∶1.47,适宜用作黔东南州稻田轮作鸡腿菇的首选栽培基质。此外,可根据当地栽培基质资源,选用配方⑤(玉米秸秆33%、废弃菌棒33%、玉米芯33%、生石灰1%)作为备选方案。
  • 张文隽 雷 萍 马婧嘉 李雅茹
    2025, 46(4): 39.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充分利用农业废弃资源,提高生产效益,利用玉米秸秆部分替代棉籽壳栽培白灵菇,进行配方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以 10%~30%玉米秸秆部分替代棉籽壳栽培白灵菇,其菌丝萌发时间、现蕾时间及子实体生长时间较对照无变化,但菌丝长势佳,产量、农艺性状及袋均收入均较对照得到提高。玉米秸秆添加量为30%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农艺性状最佳,即较优栽培配方为棉籽壳48%、玉米秸秆30%、麸皮13%、豆饼5%、蔗糖1%、过磷酸钙1%、石膏1%、石灰1%。
  • 栽培技术
  • 张雪瑶
    2025, 46(4): 43.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大球盖菇食味鲜美,营养丰富,适应性强,易于栽培,效益显著。永安市气候条件及原料资源优越,可利用冬闲稻田栽培大球盖菇。根据永安市大球盖菇多年栽培推广经验,结合其生物学特性,系统总结大球盖菇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并对其栽培效益分析,每667 m2年净收入为7 500~12 500元,可实现菌稻轮作、一田双收,极具发展潜力。
  • 韦锦福 卢玉文 祁亮亮 秦延春 郎 宁 廖芳贤
    2025, 46(4): 47.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东南地区作为灵芝的主要产区,环境条件优越,采用林下覆土仿野生栽培灵芝,可简化传统接种发酵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并形成“林业废弃物→灵芝→有机肥→林业”的循环生态模式,推动灵芝产业可持续发展。总结该地区林下覆土仿野生栽培灵芝的关键技术要点,包括原料处理、装袋和灭菌、接种、发菌管理、出芝期管理、采收及病虫害防治等,为相关技术推广与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 马丽雅
    2025, 46(4): 52.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羊肚菌作为一种珍贵食用菌,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近年来,羊肚菌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生产规模大幅扩大,栽培技术显著提升。研究主要探讨苏州市吴江区羊肚菌的棚内栽培管理技术,从羊肚菌菌种培养、大田栽培技术等方面展开,旨在系统性、规范性总结羊肚菌栽培全流程,提升苏州市吴江区羊肚菌棚内栽培管理水平,提高羊肚菌的产量和品质,助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 孙厚静 黄胜先 陆兰芳 李琳琪 郭显会 谢 永 王 杰
    2025, 46(4): 56.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茶树菇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珍稀药食两用菌类。结合黔东南州气候特点及茶树菇生长所需条件,建立油茶林下茶树菇栽培模式,总结油茶林下茶树菇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油茶林地选择、季节选择、栽培工艺、菌种制备、林地清理、栽培技术、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控及采收等技术要点,以期为相关技术人员及相似地区油茶林下栽培茶树菇提供参考。
  • 王付彬 王南南 刘长安 张 琴 王玉国 王厚鹏 张连秋
    2025, 46(4): 60.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产地环境、菇房与床架式栽培及后续管理方面,阐述长根菇床架式周年标准化栽培的关键技术,以期为长根菇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 刘威震 郭年东 黄振飞 阳 敏
    2025, 46(4): 64.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主要介绍大球盖菇简易栽培技术,即通过优化栽培辅料,省去堆沤时间,节约人工。从对比试验结果发现,栽培大球盖菇使用不堆沤辅料的方式,在大田棚内栽培产量可达26 595 kg/hm2以上,产值可达186 165元/hm2,利润可达96 000元/hm2
  • 李希政 夏宏志 李子勇 才 源 祝世慧 秦 玲 朱 琳
    2025, 46(4): 68.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吉林省灵芝栽培主要集中在长白山地区及附近区域,灵芝产业对该区域内栽培结构调整、乡村振兴及农民增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总结介绍选育的吉芝1号灵芝高效栽培技术要点,包括栽培时间安排、菌种来源、培养基配制、栽培场所要求、灭菌处理、接种培养、后熟管理、子实体阶段管理、采收、病虫害防治。
  • 李书岭 刘光慧 王 璐 张洪勇
    2025, 46(4): 74.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金耳方舱式智能化周年栽培成功克服了传统金耳栽培过程中因环境因素导致的产量与品质不稳定的问题,创新了食用菌栽培方式,加快了食用菌产业向智能化、标准化生产转变。对金耳方舱式栽培的菌袋生产标准、培养环境智能化控制参数以及农事操作关键环节进行梳理总结,为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了新的典范。
  • 贮藏加工
  • 叶 彤 宾隽皓 许喜佳 叶舒妍 康林芝
    2025, 46(4): 78.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创新风味,采用香菇粉、小麦粉、食盐为原料进行配方重构,开发香菇风味面条产品。利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通过断条率、吸水率、质构和感官评价等指标,优化香菇面条的制作工艺和配方。结果表明最佳工艺配方:香菇粉、食盐、水的添加量分别为2%、1%、44%,醒面时间为22 min。在此条件下制作的面条具有浓郁的香菇风味,口感丝滑有嚼劲且营养丰富。研究为面条产品的多样化提供了技术依据。
  • 病虫害防治
  • 陈 彦 王 娟
    2025, 46(4): 85.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宾王菇制袋过程中因管理粗放及操作不规范,常导致菌袋受杂菌污染,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给菇农带来较大经济损失。通过系统分析污染原因,提出栽培料发酵、有效灭菌、无菌接种、控温养菌、定期检查等综合防控措施,为宾王菇规范化生产提供依据。
  • 营养成分
  • 孙国强 董 颖 康 蕊 丁建君
    2025, 46(4): 88.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比分析固体和液体发酵培养的灵芝菌丝营养成分及含量。方法:按照国家药典及有关标准的检测方法,检测灵芝菌丝的蛋白质、脂肪、灵芝多糖、浸出物、三萜及甾醇、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固体和液体培养的灵芝菌丝中蛋白质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 12.00%、15.70%,脂肪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80%、0.20%,灵芝多糖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15.66%、16.53%,浸出物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57.94%、86.45%,三萜及甾醇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54%、2.83%,总氨基酸(含18种氨基酸)含量分别为78.60 mg/g、98.60 mg/g,均含Ga、Se、Zn等多种微量元素。结论:液体发酵培养的灵芝菌丝蛋白质、灵芝多糖、三萜及甾醇、氨基酸等含量均优于固体发酵培养。研究为灵芝菌丝作为食品新原料的开发提供参考。
  • 菌渣利用
  • 吴亮亮 冯良峰 化占勇 李楠楠 姚正颖 林群英
    2025, 46(4): 94.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平菇栽培主要采用大棚多茬栽培模式,生产中常因高温烧菌产生大量废菌棒。为探索有效利用含硒废菌棒的模式及配方,试验比较菌渣发酵和未发酵两种方法及不同添加量对平菇栽培效果的影响。结果:当菌渣添加量为15%和30%时,未发酵和发酵处理栽培的平菇产量无显著差异,但菌袋污染率差异较大。直接使用废菌棒生产的菌袋污染率较高,而发酵处理可以有效控制污染。研究为生产中平菇废菌棒的再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 产业论坛
  • 张兴平 文 静 杨 佼 马 杰
    2025, 46(4): 98.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毕节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食用菌生产基地,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分析毕节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包括区域优势、生产情况、栽培模式、品牌建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旨在为毕节市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 李宏华
    2025, 46(4): 102.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临清市近年来对野生桑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构建了桑黄研发、繁育、推广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推动桑黄产业快速发展。然而,临清市桑黄产业仍存在古桑菌种保护不足、产业覆盖范围小、产品认知度低、宣传力度小、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建议加强野生菌种保护、扩大栽培面积、加强相关研究及技术推广、加大宣传力度、争取政策及资金扶持,全面推动桑黄产业发展。
  • 粟周群 龙 翔 潘佰文 赵书阳 陆承云
    2025, 46(4): 106.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发挥黔东南地区林地资源,推动以食用菌为核心内容之一的林下经济增长及建设。鉴于林下食用菌经营主体在林地使用、生产安排、生态保护、质量控制等方面尚未遵照规范准入,需要贯彻执行《林下食用菌生产经营管理规范》(DB5226/T 230—2022),将食用菌“短、平、快”的生产特点与营林产业的自然空间和闲作时间有机结合,建成以短养长、以快制胜的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补充模式,助力黔东南州林下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
  • 熊仁江
    2025, 46(4): 11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促进安龙县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带动群众致富增收,服务乡村振兴,通过总结归纳安龙县食用菌产业在栽培品种、栽培、市场主体培育、人才队伍建设、市场销售、产值产量、联农带农方面的发展现状、产业发展优势、扩大产业规模、出台产业发展政策、延长产业链条、加强品牌建设、拓宽销售市场渠道、健全管理模式等方面的产业发展措施,分析缺乏适栽菌种、本土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企业生产设施设备落后、设施配套不完善、产品销售渠道不稳定、深加工产品开发不足等问题,从加强本土适栽菌种选育、本土人才培育、菌棒工厂化生产、产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产销对接、深加工产品开发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