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专题综述
  • 张应香1 段庆虎1 竹 玮1 尹 啸2 刘守尧1 耿 立3 毕小茹4 龚凤萍1*
    2025, 46(5): 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5年以来Web of Science与CNKI核心期刊文献数据,系统梳理我国食用菌栽培基质领域的研究进展,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动态变化与发展趋势,为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 王玲燕 朱 坤 靳荣线* 鲁欣欣 邹 明 徐世静
    2025, 46(5): 1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平菇遗传育种研究通过整合传统育种与分子技术取得了系统性突破。传统方法中,人工选择、诱变及杂交育种已成功选育出具有高产、抗逆特性的新型菌株。在分子机制层面,研究阐明菌盖颜色表型由真黑色素/棕黑色素动态平衡调控,并在 7号染色体锁定控制该性状的主效 QTL位点,发现酪氨酸酶基因 PcTYR的核心调控作用,建立了性状定向改良的分子靶标。在现代生物技术方面,原生质体融合与基因编辑技术有效突破了种质遗传屏障,但遗传转化体系的稳定性仍需进一步提升;基于 SSR和 SNP的分子标记体系显著提高了种质资源的鉴定精度,实现遗传多样性的多维度解析。该研究体系从表型选择到基因编辑构建了全链条技术路径,为平菇产业的高效育种和标准化生产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
  • 资源调查
  • 郭伟伟1 任建全2 郭 尚1 郭霄飞1 徐莉娜1 闫俊民3 李艳婷1*
    2025, 46(5): 17.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山西省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候独特,植被覆盖率极高,动植物和野生菌资源丰富。为明确庞泉沟保护区野生菌资源的多样性,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野生菌资源,采用样线带状法划分采样区域,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样品进行综合鉴定分类。共采集野生菌标本148份,鉴定出有效标本80份,涉及10目28科56属,其中,伞菌目为优势目,多孔菌科、口蘑科、盘菌科、红菇科为优势科,红菇属、杯伞属、木层孔菌属为优势属。查阅文献可知,食用菌有30种,药用菌有13种,毒菌有8种,食药用菌有9种,不可食用有4种,食毒不明有16种,分别占野生菌总数的37.50%、16.25%、10.00%、11.25%、5.00%和20.00%。其他方面,采集的有效标本分布区域的植被类型以混交林为主的有28种,占野生菌总数的35.00%;发生季节主要以夏秋类型为主(59种,73.75%),生长方式主要为两种类型(44种,55.00%);优势生长方式为单生或散生(24种,30.00%);营养类型多数为腐生(65种,81.25%);主要分布于地面的落叶层(17种)、腐殖质层(17种)和草地(13种),总占比为58.75%;生态习性主要为木生菌(32种)和土生菌(31种),总占比为40.00%和38.75%。研究结果可为庞泉沟保护区野生菌资源保护及科学利用提供数据支撑,也可为今后的菌物分析研究提供新思路。
  • 生理生化
  • 李剑梅 郭玲玲* 关艳丽 宗玉丽 朱万芹 柴林山 张疏雨
    2025, 46(5): 25.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蛹虫草发酵对浙贝母-黑豆基质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分析蛹虫草-浙贝母-黑豆菌质在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活性变化趋势,并结合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及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解析发酵菌质抗氧化活性增效性的原因。结果表明:菌质的总抗氧化能力及其对 2,2-二苯基-1-苦基肼、羟自由基的清除率随发酵时间延长逐渐上升;总酚、总黄酮含量逐渐增加;菌质的颗粒结构崩解,形态不再完整。浙贝母-黑豆基质的多糖、纤维素等糖类物质作为蛹虫草代谢的碳源,被转化成酚类物质;菌质与浙贝母-黑豆基质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共鉴定出269种差异代谢物,其中173种显著上调,96种显著下调,上调代谢物中黄酮类、多酚类物质占比达 44.51%,这些差异代谢物涉及 22条差异显著的代谢通路,其中生物化学代谢及次级代谢通路富集的差异代谢物最多。综上,蛹虫草发酵浙贝母-黑豆(质量比为2∶1)基质,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增效性,蛹虫草对基质物理结构的破坏及其对基质中代谢物种类及含量的改变,是产生抗氧化活性增效性的主要原因。研究对蛹虫草新型产品的研发及浙贝母、黑豆中药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育种驯化
  • 魏 洁1,3 孙叶光1,2 涂 镜2 高恋恋1 曾粮斌3 魏宝阳1*
    2025, 46(5): 33.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筛选鉴定采集自湖南省芙蓉区野生食用菌菌株,开发基于农业废弃物为附加基质的低成本、高效发酵工艺,以提升菌丝体生物量及多糖产量。方法:采用形态学特征与IT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种类;通过固体培养与液体发酵对比试验,从农业废弃物中筛选最佳附加基质;基于单因素试验确定液体发酵关键调控因子,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工艺参数。结果:鉴定湖南芙蓉区野生菌株LP1为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筛选出稻草粉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发酵最优附加基质;确定葡萄糖(碳源)、酵母粉(氮源)及25 ℃(发酵温度)为关键调控因子;优化后最佳液体发酵条件为葡萄糖22.436 g/L、酵母粉1.939 g/L、温度25 ℃,多糖产量达0.181 mg/mL。结论:稻草粉作为农业废弃物可有效提升花脸香蘑菌丝发酵效率,优化的发酵工艺为其多糖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行性路径与理论支持。
  • 王 月1 任梓铭1 纪淑娟1 王子豪2 陆 珠1 马玉坤1 王宇微1 耿 伟1*
    2025, 46(5): 42.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选育适宜吉林省东部山区栽培的优质、高产、抗性强的黑木耳新品种,从收集的40株野生黑木耳菌株中筛选出3株优良菌株,开展产量对比试验,优选出高产菌株‘吉研耳1号’,通过多年多点的区域试验与生产验证其产量性能,并研究母种菌丝的最适生长条件。结果表明:‘吉研耳1号’每100 kg干料产鲜耳91.12 kg,比当地主栽品种‘黑 29’增产 5.8%,产量稳定,适宜于吉林省东部山区栽培。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pH为7。
  • 贺栾劲芝1 任启宽2 张贵合1* 王新钦1 龚曦珊1 周光燕1
    2025, 46(5): 49.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16个不同平菇品种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平板生长速度、原种瓶生长速度、栽培袋生长速度、产量、农艺性状、菌丝性状、营养品质等,筛选出适合贵阳市栽培的优质高产平菇品种。供试的16个平菇品种,在培养皿内‘大叶凤尾’的菌丝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姬菇黑一’‘秀珍188’‘六月灰’在瓶内和袋内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先锋7号’‘平菇3900’这两个品种产量及生物学效率较高,‘先锋7号’菇柄最长、‘姬菇黑一’菌盖最厚。16个供试平菇每100 g灰分含量为6.74~9.25 g,总糖质量分数为23.20%~38.77%,每100 g蛋白质含量为16.57~28.05 g。经过分析比较,16个供试品种中,‘先锋7号’‘平菇3900’综合性状较好,可作为当地生产栽培的备选平菇品种。
  • 培养材料
  • 曹蓓蓓 李新荣* 杨 燕 赵 晶 李 馨
    2025, 46(5): 57.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出适合陇南市主栽黑木耳和香菇液体原种以及栽培种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各设置4组不同培养基配方,对比不同培养基中菌液颜色、菌丝萌发时间、菌球直径、菌球密度、菌球生物量,以及接种至菌棒后的菌丝生长速度、满棒时间及抗杂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黑木耳原种培养基配方②和香菇原种培养基配方①中菌球生物量和菌球密度最大,适合进一步制作栽培种;将上述两种培养基中培养的菌种分别转接到不同配方的黑木耳和香菇液体栽培种培养基中,培养完成后比较不同配方培养基中的菌球生物量和pH等指标,发现黑木耳栽培种培养基配方①和香菇栽培种培养基配方③中菌球生物量最大,菌液pH适宜;将培养好的4种配方的黑木耳和香菇液体栽培种分别接种至菌棒后,发现黑木耳栽培种培养基配方①和香菇栽培种培养基配方③接种的菌棒中菌丝生长速度、满棒时间及抗杂能力最强。综上,黑木耳最佳液体原种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 200 g/L、葡萄糖 30 g/L、蛋白胨 3 g/L、麸皮30 g/L、磷酸二氢钾2 g/L、硫酸镁1 g/L、维生素B1 0.01 g/L,最佳栽培种培养基配方为麸皮4 g/L、全麦粉4 g/L、玉米面 3 g/L、红糖 3 g/L、葡萄糖 3 g/L;香菇最佳液体原种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 200 g/L、红糖 20 g/L、葡萄糖 15 g/L、蛋白胨5 g/L、酵母膏3 g/L、硫酸镁1 g/L、维生素B2每升2片,最佳栽培种培养基配方是全麦粉9 g/L、玉米面6 g/L、红糖6 g/L、葡萄糖1 g/L。
  • 陈 彦 梁卫驱 陈 渝 黄晓彦 喻孟君 罗华建 郑贵朝 黄 皓*
    2025, 46(5): 63.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及优化大球盖菇液态发酵培养基配方,以菌丝体生物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大球盖菇基础发酵培养基及最适生长激素,再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和中心复合设计(CCD)响应面试验,系统优化大球盖菇的最适液态发酵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供试大球盖菇的最适液态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蔗糖10 g、葡萄糖 17.9 g、马铃薯浸粉 2.0 g、蛋白胨 5.0 g、酵母浸粉 5.0 g、CaCl2·2H2O 1.0g、K2SO4 0.5 g、KH2PO4 0.8 g、MgSO4 0.5 g、GA3 2.7 g,水1 000 mL,pH 6.5。采用该配方液态发酵大球盖菇,菌丝体生物量为每200 mL 1.34 g,较基础配方提升74%,研究结果可为大球盖菇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 栽培技术
  • 冉永红1 李文娟2 梁治强3 梁福才3
    2025, 46(5): 70.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探索羊肚菌与当归熟地育苗高效轮作技术,以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改善土壤质量、减少病虫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优化茬口安排及完善栽培技术要点,结合经济效益分析,为该轮作模式的推广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该轮作模式在岷县的气候及土壤条件下具有显著经济与生态效益,羊肚菌每 667 m m2产量可达 200 kg以上,当归熟地育苗每667m m2产量达1 500 kg以上,每667 m m2年产值超3.5万元
  • 杨洁琼1 毛雨晴1# 王爱梅2 段振伟1 郭润霞1 于海利1*
    2025, 46(5): 73.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缓解日光温室蔬菜种植的连作障碍,在凉州区清水镇菌菜轮作循环产业园区开展为期3年的日光温室大球盖菇-番茄轮作模式研究。通过品种筛选、茬口配置、栽培技术优化及经济效益分析,系统总结大球盖菇-番茄轮作技术。该模式不仅能改善土壤质量、缓解连作障碍,还能提高农户种植收入,推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 黄金富1 郑诗礼2 姚剑平1 罗珍情1 杨 洪1 周 静1,2*
    2025, 46(5): 78.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发展,工厂化制棒栽培已成为食用菌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安龙县工厂化香菇栽培管理实践,总结安龙县主栽香菇品种的筛选、栽培区域的选择、菌棒上架、脱袋、断棒处理、注水、疏蕾、采收、潮间养棒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要点,以期为当地香菇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 田 爽1 刘佳宁1 郑学东2 姜 涛2 张丕奇1* 马庆芳1*
    2025, 46(5): 8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寒冷地区棚室设施环境,总结出一套金耳栽培关键技术,包括液体菌种制备、培养料配方筛选、发菌管理、出耳条件管理及采收等。经多点验证,该技术应用效果稳定,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头潮耳生物转化率可达120%。
  • 吕 飞1 关 旭1 田兴武2 刘民强1 王 琬1 王 艳1
    2025, 46(5): 85.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西安市气候特征与林地资源条件,以七叶树林为研究对象,集成简易设施、地膜覆盖与遮阳网动态调控技术,系统地开展林下羊肚菌栽培关键技术研究。通过优化林地选择、土壤处理、简易设施搭建、整地做畦、播种方法、环境调控、地膜覆盖、发菌管理、催菇与出菇管理、采收等环节,提出一套适宜西安市林下套栽羊肚菌的高效栽培模式,为西安市及相似气候区域林下套栽羊肚菌栽培户提供技术参考。
  • 段 丹 陈远文* 苏圣淞 唐仕姗 冯玉龙 张如义 张 宇 林 川 陈绍军
    2025, 46(5): 90.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水稻-羊肚菌轮作模式替代传统单季稻-冬闲或水稻-小麦(油菜)模式,不仅可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还能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从茬口安排、品种选择、羊肚菌栽培技术、水稻栽培技术等方面总结水稻-羊肚菌轮作管理技术要点,以期为栽培户提供技术参考,进一步推广与应用水稻-羊肚菌轮作模式。
  • 吴英兰1 谌金吾2* 王 静3 李 星2 麻智芳2 王 杰2
    2025, 46(5): 94.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总结黔东南州利用纯玉米芯庭院栽培金顶侧耳技术,为农村闲置房屋废弃玉米芯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该技术包括金顶侧耳栽培环境要求、栽培季节、栽培场地准备、建畦接种、菌种与栽培基质制备、采收与保鲜储藏等关键技术节点。
  • 营养成分
  • 覃俊森 刘博远 胡雪梅 郑 姗 张佳欣 王晓岩*
    2025, 46(5): 98.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简称 ETO)是从多脂鳞伞中分离得到的活性成分,首次用于评估其对顺铂诱导肝、肾损伤后的预防作用。试验将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ETO低剂量组(0.1 mmol/kg/d)、ETO高剂量组(0.05 mmol/kg/d),连续灌胃给药7 d后,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单次腹腔注射顺铂造模。试验结束后,测定肝、肾脏器指数,并应用ELISA酶联免疫法、H&E染色以及生化检测评估肝、肾损伤,氧化应激水平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ETO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血尿素氮(BUN)水平(P<0.01),同时降低小鼠肝、肾组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P<0.01),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P<0.05)。H&E 染色表明:ETO可减轻肝、肾组织损伤并抑制细胞凋亡。综上,ETO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组织保护作用,可有效减轻顺铂诱导的肝、肾损伤。
  • 产业论坛
  • 张 宇 陈远文 林 川 陈绍军 康茜琳 邓小东 马良英 林剑峰*
    2025, 46(5): 104.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实地调查,总结四川省内江市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近年来,内江市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发展林菌产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科技含量不高、农业循环经济重视不够、生产组织化现代化程度低、产业链条不健全等问题。研究提出打造专业化菌种繁育体系,集成推广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的林下生产模式,构建菌材原料循环经济产业链,建立政府引导、科技引领、合作经营的利益联结机制,并延伸产业发展链条等建议。
  • 李平英 葛颜祥* 张化楠
    2025, 46(5): 108.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山东省食用菌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对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山东省食用菌产业现状,应用数字技术实现山东省食用菌产业的结构调整,探索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路径。
  • 周 韬1 冯 浪2 赵 艳1 张瑞颖3 张邦喜4
    2025, 46(5): 113.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贵州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为解决贵州省农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提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建议。方法:基于贵州省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分析食用菌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并提出针对性的产业体系构建方案。结果:从山地特色产业体系、节本高效生产体系、统分结合经营体系、产学研融合技术研发推广体系、“三物循环”绿色发展体系及全国性市场品牌体系六个方面提出建议。结论:贵州省将食用菌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已取得显著成效,食用菌产业体系的构建可破解贵州省耕地破碎等瓶颈问题,推动传统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转型,提升产业竞争力,助力贵州省山地特色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