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于海洋 王延锋* 史磊 王金贺 盛春鸽 刘姿彤 张鹏 万里 赵静 王菲
    2024, Vol.46 (4): 6.
    摘要 (101) PDF (0)
    中国作为食用菌生产大国,每年产菌渣约1亿多t,这些菌渣营养丰富且用途广泛,但菌渣规范化、资源化利用程度较低。如何科学、合理地将废弃菌渣变废为宝越来越被关注。综述食用菌废弃菌渣综合利用研究现状,为食用菌菌渣的综合利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 杨冉冉 李德祥 刘 俊 童 玲 陈振东 孙友怡 张艳红* 黄 玉 金艳琴
    2024, Vol.46 (3): 17.
    摘要 (93) PDF (0)
    目的:分析不同产区香菇特征风味物质。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来自陕西省汉中市、河南省西峡县、河南省泌阳县和河北省平泉县4个不同产区的18批香菇特征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构建香菇风味物质指纹图谱,并结合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比较不同产地香菇风味物质之间的差异。结果:香菇风味物质指纹图谱同相似度评价和化学计量分析结果一致,将4个不同产区的香菇分别聚为一类,正十六烷、苯乙醇、正十二烷、2,3,5-三硫杂己烷、1-辛烯-3-酮、2-丁基-2-辛烯醛、D-柠檬烯、十三烷、正辛醛、3-乙基-2,5-甲基吡嗪、3-辛酮、1-辛烯-3-醇、苯乙醛和4-己烯-3-酮是不同产地香菇之间产生差异的主要成分。结论:HSSPME/GC-MS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分析方法,能较好区分不同产地的香菇,为香菇的品质评价提供科学参考,对香菇的产地溯源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 范冬茹 郭 兴 高智涛
    2024, Vol.46 (3): 25.
    摘要 (74) PDF (0)
    目的:分离、鉴定采自小兴安岭地区的1株野生桑黄(编号YS-1),并分析其生物活性。方法:测序获得ITS 序列,分子生物学鉴定野生菌株,比色法检测分析子实体的活性成分和营养物质。结果:经测序获得YS-1 菌株的一条长为742 bp 的基因序列,经过BLAST 比对,确定该野生菌株为鲍姆桑黄( Sanghuangporus baumii )。YS-1菌株子实体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由高到低为总多糖、总三萜、总黄酮、总酚,分别为 1.08 g(/ 100 g)、0.364 g(/ 100 g)、0.322 g(/ 100 g)、0.227 g(/ 100 g)。YS-1子实体共检测出16种氨基酸,包括人体所必需的7种氨基酸。
  • 赵文文 孙博琳 陈喜君* 魏巍 郭艳 王晗
    2024, Vol.46 (4): 72.
    摘要 (73) PDF (0)
    为探索猴头菇不同部位多糖含量的差异,采用热水浸提法分别提取猴头菇的菌刺、下部子实体多糖,并测定其含量。结果表明:猴头菇菌刺多糖含量明显高于下部子实体多糖含量。研究为猴头菇多糖研究和食品开发提供参考。
  • 林志强 李诗雨 叶羿辰 索志荣 贺新生 徐刚*
    2024, Vol.46 (4): 46.
    摘要 (71) PDF (0)
    目的:探索在试验条件下能够培养出大型海绵胶煤炱菌子实体的培养基。方法: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居竹伪角蚜蜜露的可溶性糖成分,再分别选用5种传统培养基、4种含蜜露糖成分的培养基、4种麸皮加蜜露糖成分的培养基培养海绵胶煤炱菌,比较该菌的子实体形态大小、分枝情况、颜色和产量等。结果:①蜜露糖主要含有海藻糖、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②5种传统培养基培养的海绵胶煤炱菌子实体产量均较低,但麸皮葡萄糖琼脂培养基(BGA)培养的子实体有较多的分枝;③含蜜露糖成分的培养基SH4培养的子实体产量为53 mg/cm2,但分枝级数为5级;④采用麸皮加蜜露糖成分的培养基(SHBA)培养的子实体产量虽然低于SH4培养基,但形态更接近野生状态,分枝级数也提升到7级,最长8 mm,各方面极显著优于普通培养基。结论:适宜海绵胶煤炱菌生长的、可以形成大型子实体、形态接近野生状态的培养基为麸皮加蜜露糖成分的培养基(SHBA)。
  • 郭伟伟 郭 尚 李艳婷 徐莉娜 赵照林 凌 亮*
    2024, Vol.46 (3): 1.
    摘要 (69) PDF (3)
    人工栽培羊肚菌技术因营养袋的出现而有了巨大突破。综述国内近十年羊肚菌营养袋的培养料配方、规格、摆放数量、摆放时间、打孔方式、撤袋时间、废弃营养袋再利用、存在问题及无营养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为广大羊肚菌研究者提供参考依据。
  • 王秀艳 段香玉 王欣悦 杨建勋 曹美杰 吴雨娇 熊晓欢 田慧敏*
    2024, Vol.46 (4): 79.
    摘要 (68) PDF (0)
    目的:为研究灵芝菌丝体发酵酸奶的制作工艺,提高灵芝功能性酸奶的品质和风味。方法:以灵芝菌丝体发酵液和纯牛奶为主要原料,经过杀菌、添加发酵剂(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双菌),以甜菊糖苷和蔗糖为复配糖,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研究灵芝菌丝体发酵液酸奶的发酵时间和制作工艺。结果: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复配糖添加5 g 蔗糖,0.025 g 甜菊糖苷,灵芝菌丝体发酵液添加量为11 mL,发酵剂使用量0.2 g,发酵时间4 h,发酵温度为43 ℃。此工艺制成的酸奶食用口感最佳,风味最香醇。通过极差分析可知,复配糖添加量对酸奶产生的影响最大。研究为食药用菌酸奶的开发、制作提供思路和方法。
  • 余丹凤
    2024, Vol.46 (3): 61.
    摘要 (65) PDF (0)
    主要介绍浦城县竹荪层架栽培方式,阐述供试菌株、土壤选择、栽培基质、大棚搭建、栽培技术、出菇管理等环节的技术要点,并分析试验结果,以期为竹荪栽培户提供参考。
  • 梁卫驱 喻孟君 陈 彦 莫坚强 黄 皓 罗华建 吴代应
    2024, Vol.46 (6): 22.
    摘要 (65) PDF (16)
    为获得适宜东莞市栽培的优良大球盖菇菌株,试验观察比较 8个大球盖菇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抗逆能力、菌丝满袋用时、子实体经济性状、产量及生物转化率等指标。结果表明:菌株 2-1 菌丝生长速度最快,满袋最早,且菌丝洁白浓密,产量、生物转化率最高 ,分 别 为 13.95 kg/m2、69.75%,菇 形 指 数 最 好 ,为0.71;其次是菌株 B3,产量、生物转化率较高,分别为13.39 kg/m2、66.95%。这两个菌株均具有较高栽培潜力,可在东莞市推广应用。
  • 孟庆国 朱巍巍* 邓春海 王艳华 徐 冲 李宏漫 李 赞
    2024, Vol.46 (3): 71.
    摘要 (64) PDF (0)
    双孢蘑菇的病害一直是困扰生产者的突出问题。双孢蘑菇病害主要分为竞争性病害、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结合多年生产经验,总结双孢蘑菇病害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技术要点,为双孢蘑菇栽培者提供参考。
  • 张升明
    2024, Vol.46 (5): 1.
    摘要 (64) PDF (0)
    介绍天麻“两菌”(蜜环菌、萌发菌)分离纯化的历史、重要作用及意义;介绍蜜环菌菌种、萌发菌菌种制备与应用现状,并针对目前“两菌”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 马传贵 张志秀 冯杰 隋欣 贺宗毅
    2024, Vol.46 (4): 1.
    摘要 (62) PDF (0)
    食用菌富含蛋白质、多糖、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生物活性成分,是药食同源的重要食材。大量研究证实,食用菌多糖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在功能性食品、生物医药及化妆品等领域广受关注。综述多种常见食用菌多糖的生物活性及其应用,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及研究。
  • 李宝至 张 聪 高智涛 范冬茹 王梦泽 高云虹 郭 兴
    2024, Vol.46 (6): 10.
    摘要 (57) PDF (20)
    目的:考察胞外酶活性与黑木耳菌丝生长速度的相关性,以构建黑木耳菌株高质量快速评价新方法。方法:检测 15 株黑木耳菌株的 3 个主要胞外酶活性,测定菌丝生长速度,探究其内在关系。结果:供试黑木耳菌株的菌丝胞外酶漆酶、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纤维素酶活性高,其菌丝生长速度快,反之酶活性弱,其菌丝生长速度就慢,存在正相关性。结论:可通过测定漆酶、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纤维素酶活性强弱来判断菌丝生长速度快慢。
  • 赵书光 张翠娥 张亚楠 张亚丽 周宏大 周忠明
    2024, Vol.46 (4): 54.
    摘要 (54) PDF (0)
    为进一步提高秀珍菇季节性设施化栽培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围绕菌株引进筛选、培养料配方优化、栽培袋制作、无菌接种、菌丝培养、催蕾、割袋、出菇环境管理、采收、转潮次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进行实践研究,并总结秀珍菇设施化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对规模化生产和科研教学均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 倪颖 邓小楠 孙卉 汪睿 吴娟 完玲中 叶泗洪 孙淑军 闫晓明*
    2024, Vol.46 (4): 36.
    摘要 (53) PDF (0)
    目的:为研发适用于工厂化生产的商业化覆土新材料。方法:以田园土为基础材料,添加不同配比的保水材料(B)、团聚材料(F)以及支撑材料(G),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覆土新材料的理化性质,正交试验考察最佳的覆土组合。结果:单因素试验,商业化覆土新材料的最大持水率随着团聚材料(F)的添加量增加而降低,但随着支撑材料(G)的添加量增加而增大;容重随着团聚材料(F)的添加量增加逐渐变大,随着支撑材料(G)的添加量增加逐渐减小;电导率随保水材料(B)的添加量增加而增大。正交试验筛选出最大持水率、土壤通气度、土壤总孔隙度相对高、容重相对小的新覆土材料,即田园土100 g、团聚材料(F)20 g、支撑材料(G)2.0 g、保水材料(B)0.10 g,应用试验验证双孢蘑菇正常出菇。
  • 梁丽梅 刘海旺 陈 华 张 容 黄丹妮 黄日保 刘 斌
    2024, Vol.46 (3): 50.
    摘要 (53) PDF (0)
    目的:探究桉树木屑代替传统杂木屑、玉米芯栽培秀珍菇的可行性。方法:以台湾秀珍菇为供试菌株,考察桉树木屑代替传统原料的配方(桉树木屑50%、棉籽壳30%、麸皮15%、豆粕3%、石灰1%、石膏1%)栽培秀珍菇的菌丝长势、杂菌感染、产量情况。结果:桉树木屑配方栽培秀珍菇与传统杂木屑、玉米芯配方栽培的菌丝满袋时间一致,菌丝长势虽然较弱,但是污染率较低,产量、生物学效率也与其无差异。结论:桉树木屑替代传统杂木屑、玉米芯等原料栽培秀珍菇可行,既可实现原料本地化,又可降低生产成本。
  • 王文倩 常尚连 王永会 何可 陈波
    2024, Vol.46 (4): 69.
    摘要 (53) PDF (0)
    羊肚菌是一种食药价值兼备的珍稀食用菌。近年来羊肚菌生产发展迅速,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总结介绍渝东南武陵山区冬闲田搭建简易大棚栽培羊肚菌技术。
  • 赵 倩 马 振 杨若璇 赵 鑫 梁倩倩 牛 鑫*
    2024, Vol.46 (3): 31.
    摘要 (51) PDF (0)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采自祁连山的1株野生毛头鬼伞菌株,研究该菌株基本生物学特性,开展以棉籽壳为主料的出菇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为毛头鬼伞( Coprinus comatus );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酵母粉,最适碳氮比为80∶1,最适pH为8,最适生长温度为25 ℃;棉籽壳栽培生物学效率达88%。
  • 谢婷 詹美蓉 严胜泽 罗情情 吴木兰 王圣铕* 王爱琴 陆欢 王瑞娟
    2024, Vol.46 (4): 14.
    摘要 (51) PDF (0)
    目的:初步筛选大球盖菇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方法:试验设7个大球盖菇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考察培养基中菌丝生物量、菌球密度、菌球直径,液体菌种接入栽培料后菌丝生长速度,并确定最优配方的培养终点。结果:适宜供试大球盖菇菌株培养的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为蔗糖20 g、玉米粉25 g、稻草粉12 g、蛋白胨2 g、酵母膏1 g、VB1 1 mg,水1 L;该配方培养的大球盖菇菌球生物量为1.74 g/100 mL,菌球密度为114个(/ 100 mL),直径为1.5 mm,菌丝生长速度为0.44 mm/d;该配方培养液体菌种终点为第8天。
  • 侯立娟 史 亮 陈宏燕 卯明娟 惠志闯 王 军 刘 迪 孟 华
    2024, Vol.46 (5): 40.
    摘要 (48) PDF (0)
    目的:筛选工厂化袋栽鹿茸菇培养料配方。方法:设2个栽培料配方,考察其对鹿茸菇生产周期、菌丝生长、子实体农艺性状、污染率、产量和成本的影响。结果:配方 2栽培鹿茸菇生长周期为 106 d,比配方 1缩短了 2 d,其中发菌期缩短了 3 d,采收期延长了 2 d;采收的子实体菌柄更粗壮,袋均产量高于配方 1;配方 2投产比比配方1少4.77%。结论:配方2生产周期缩短,产量高,适宜工厂化袋栽鹿茸菇。
  • 张 程 张红刚 张泽乾 刘 虹
    2024, Vol.46 (6): 5.
    摘要 (48) PDF (16)
    为阐明山西省香蘑属(Lepista)物种的种类及分布,采用形态学和DNA分子序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确认在山西省香蘑属至少存在6个物种,分别为紫丁香蘑(Lepista nuda)、黄 白 香 蘑(L. flaccida)、肉 色 香 蘑(L.irina)、白香蘑(L.panaeolus)、花脸香蘑(L.sordida)和山西香蘑(Lepista shanxiensis)。DNA 分子分析显示山西香蘑可能是1个新物种,而白香蘑和黄白香蘑为山西省首次记录物种。肉色香蘑、白香蘑、花脸香蘑和山西香蘑主要分布在山西省中北部地区云杉、落叶松为优势树种的针叶林内,是构成当地商业蘑菇(银盘和台蘑)的常见物种;紫丁香蘑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北部地区云杉林内,南部地区则生长在阔叶林或油松-栎树混交林内。
  • 纪 燕
    2024, Vol.46 (5): 71.
    摘要 (47) PDF (0)
    食用菌生产中的废菌棒具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其他营养成分。随意丢弃废菌棒不仅浪费资源,同时污染环境。概述食用菌废弃菌棒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探讨其综合利用方式,分析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为废弃菌棒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熊小飞 黎 江 张义伟 董柯良 汤红伟
    2024, Vol.46 (6): 54.
    摘要 (47) PDF (21)
    近年来,以羊肚菌为代表的珍稀食药用菌因其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而发展迅速,并已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支柱型产业之一。针对羊肚菌钢管大棚栽培效率低,成本投入大的问题,经过多年探索归纳总结出羊肚菌大田小拱棚轻简化栽培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羊肚菌栽培的经济效益。
  • 谌金吾 周剑南 吴和慧 王杰 李星 李琳琪 孙厚静
    2024, Vol.46 (4): 51.
    摘要 (46) PDF (0)
    长根菇(商品名黑皮鸡)是商品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食用菌,地下停车库可以为其提供恒温恒湿的栽培环境。介绍了地下停车库改造及栽培长根菇技术,为黔东南地区因地制宜发展长根菇生产提供参考。
  • 李红梅
    2024, Vol.46 (4): 86.
    摘要 (46) PDF (0)
    食用菌“双改”是大气污染攻坚战的需要,集中制棒不但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提高食用菌质量和产量,而且有利于标准化生产,减轻菇农劳动强度;同时促进生产技术、销售模式的改变,经济效益明显。总结集中制棒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一次性投资过大、设备闲置率高、技术管理跟不上、菇农意愿不强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 胡海冰 庞启亮 李 智 梁秀凤
    2024, Vol.46 (4): 74.
    摘要 (43) PDF (0)
    基于有机元素分析法检测食用菌中蛋白质含量,采用Euro Vector EA3000分析仪检测猴头菇、平菇、香菇的含氮量,测定3种食用菌蛋白质含量,以传统的凯氏定氮法为对照。结果:2种方法的测定结果相近,且精确性均很高,元素分析法与凯氏定氮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样品量少、分析速度快、无溶剂污染、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因此应用元素分析法检测此3种食用菌中的蛋白质含量具有可行性。
  • 卿 朕 罗先群 马 晟 王翠坚 黄雪星 蒋永强
    2024, Vol.46 (6): 1.
    摘要 (43) PDF (20)
    木耳干品、鲜品属于低附加值产品,研究木耳粉的加工、检测与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木耳产品附加值。分析整理近些年来木耳粉相关研究,归纳木耳粉的加工检测技术及其在食药用领域的应用,为木耳粉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 何珊珊 刘玉平 雷晨雨 彭 超 李阳宁
    2024, Vol.46 (6): 51.
    摘要 (43) PDF (21)
    总结介绍大球盖菇仿野生栽培林地选择及整理、季节选择、栽培基质及处理、播种、发菌及出菇管理、采收及转潮管理、病虫害防治等要点,为发展林下经济的地区提供参考。
  • 王 宇 王承明
    2024, Vol.46 (6): 61.
    摘要 (43) PDF (18)
    目的:研究以山桐子饼粕(脱脂/未脱脂)替代部分棉籽壳或杂木屑栽培秀珍菇、平菇和香菇,考察其对供试食用菌生长和营养成分的影响。方法:测定供试食用菌子实体性状和营养成分,确定山桐子饼粕(脱脂/未脱脂)在栽培基质中的适宜添加量。结果:与对照相比,山桐子饼粕(脱脂/未脱脂)添加量为 10% 时,子实体性状较好,产量较高,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下降,粗蛋白、总糖含量升高;添加10%脱脂山桐子饼粕,子实体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最高,必需氨基酸比值、必需氨基酸比值系数、必需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和必需氨基酸指数都接近模式谱,蛋白质营养丰富,接近标准模式。结论:通过隶属函数法对供试配方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秀珍菇、平菇和香菇栽培基质中山桐子饼粕最适添加量分别为脱脂山桐子饼粕 10%、脱脂山桐子饼粕10%、未脱脂山桐子饼粕10%。
  • 邓艳芹 汪坤乾 倪杨帆 何威 孙华
    2024, Vol.46 (4): 17.
    摘要 (42) PDF (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鲜香菇中甲醛含量,研究其变化与分布特点。结果发现:鲜香菇中甲醛的含量比两种常见的食用菌(金针菇和海鲜菇)高(均值达2.33 mg/kg);不同储藏条件(4 ℃ 冷藏或室温25 ℃,7 d)下鲜香菇中甲醛含量的变化有所不同,室温下保存7 d后鲜香菇中甲醛含量(1.35 mg/kg)与冷藏7 d相比(1.89 mg/kg)降低更多;鲜香菇菌盖膜层甲醛含量高于菌肉质层,香菇菌盖膜层越厚,颜色越深,则甲醛含量越高;反之,香菇菌盖膜层较薄,颜色较浅,甲醛含量较低。
  • 李军 李世华 龚世飞 蔡婧 詹静 吴平华 罗义*
    2024, Vol.46 (4): 60.
    摘要 (42) PDF (0)
    绿色循环种养模式以其资源利用率高、产出效益明显等特质在我国迅速发展。“稻-蛙-菇”是一种新型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了“一水三用”“一田四收”,生态及经济效益突出,在汉江流域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基于2021—2023 年在湖北省十堰市开展的“稻-蛙-菇”绿色循环种养实践,总结“稻-蛙-菇”种养模式的栽培技术和风险防控等要点,并提出发展对策与建议,为“稻-蛙-菇”种养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熊永生 刘桂秧 和 勇 李建英 刘 林 陈正启 杨璐敏 华 蓉
    2024, Vol.46 (6): 86.
    摘要 (41) PDF (16)
    总结云南省怒江州政府立足怒江州多样性资源的独特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发挥当地野生食用菌资源优势,发展高原特色食用菌,促进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并分析怒江州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 王静之 柏秋月 李存玲 敬 樊 熊国瑞 祁延鹏
    2024, Vol.46 (3): 85.
    摘要 (40) PDF (0)
    为充分挖掘商洛市羊肚菌的产业潜力,从羊肚菌栽培历史、产业规模、栽培模式、栽培技术及产品加工与销售等方面全面分析商洛市羊肚菌的产业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商洛市羊肚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 杨 森 丁 丽 吴文能 胡淑慧 郭 军 张邦喜
    2024, Vol.46 (6): 69.
    摘要 (40) PDF (16)
    归纳分析羊肚菌栽培过程中常见病虫害的种类、发生规律,结合羊肚菌生产实际情况,提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绿色生态防控技术体系。
  • 张 洁 罗建华 刘宏平 叶 雷 张 波 马世均 陈 顺 杨学圳 李小林 周清平 谭 伟* 刘如县*
    2024, Vol.46 (3): 44.
    摘要 (39) PDF (0)
    目的:以段木银耳菌渣为主料栽培毛木耳,筛选出适宜配方,为段木银耳菌渣资源循环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5个段木银耳菌渣配方栽培毛木耳,考察其菌丝长势、菌丝生长速度、料袋污染率、耳片经济性状、生物转化率及经济效益。结果:配方②、配方③为高产优质配方,栽培的毛木耳袋产量(干耳)达166.10 g、160.35 g,万袋利润均较配方①(CK)高约12%,且耳片表面积大。结论:试验为段木银耳菌渣资源再利用提供了新途径,丰富了毛木耳新型配方基质来源。
  • 罗情情 彭传尧 王圣铕 詹美蓉 严胜泽 谢 婷 陆 欢 王瑞娟
    2024, Vol.46 (5): 13.
    摘要 (39) PDF (0)
    以巨大口蘑菌球干质量、密度、直径及菌丝平均生长速度为考察指标,优化其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巨大口蘑液体菌种培养基适宜配方为酵母膏 15 g、玉米芯粉 15 g、大豆粉 3 g、MgSO4 0.5 g,KH2PO21 g,水1 L。该配方培养的巨大口蘑液体菌种菌丝生物量为0.78 g/(100 mL),菌球数量为1 050 个/mL,菌丝平均生长速度为0.062 cm/d。
  • 巫仁高 赵俊敏 刘福阳 王爱仙 王怡暄 连 珊 舒绍清 李建芳
    2024, Vol.46 (5): 34.
    摘要 (39) PDF (0)
    比较6个配方栽培料对龙爪菇菌丝生长、优质菇产量及栽培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 5、配方 4、配方3菌丝粗壮、末梢圆正、浓密,其中配方5菌丝平均长速最快,且与其他供试配方差异极显著;配方 5 的 4潮(出菇期为 5 个月)优质菇总产量(392.2 g/袋)最高,且极显著高于对照,配方 3前 3潮(出菇期为 4个月)优质菇产量(363.9 g/袋)最高,其次为配方4(358.0 g/袋),且两者均极显著高于对照。从栽培季节科学合理性、设施大棚效益最大化考虑,试验优选配方为配方 5、配方4,可周年栽培龙爪菇2批次(春栽、秋栽),其中春栽宜采用配方5,秋栽宜采用配方4。
  • 韩宝康 张园园 王 勇 李 悦 柯 斧
    2024, Vol.46 (6): 48.
    摘要 (39) PDF (15)
    香菇产业是陕南地区传统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介绍香菇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包括栽培设施、栽培品种、基质配方选用,菌种、菌棒培养技术,立体层架出菇,病虫害绿色防控。
  • 钟楚梦 吴一凡 陈 胜 张 波 张 玮 谢锦忠
    2024, Vol.46 (6): 40.
    摘要 (38) PDF (17)
    为研究长根菇竹林下栽培技术,探究竹屑基质、覆膜处理、覆土厚度对长根菇生长的影响,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结果:竹屑培养基配方不会降低长根菇的经济性状,长根菇出菇前需较大昼夜温差;长根菇林下栽培的适宜覆土厚度为 1 cm,以不覆膜栽培为宜;长根菇林下栽培使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增加,提升土壤肥力,其出菇期土壤的有机质,有效磷,硝态氮下降。
  • 陈文杰 任思竹 张瑞青
    2024, Vol.46 (4): 57.
    摘要 (37) PDF (0)
    在多年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在华北地区香菇一年两季栽培的技术要点,包括香菇菌棒生产要求和时间、香菇长短菌龄品种的合理衔接、出菇棚条件的控制、不同棚室条件的控制技术以及春栽和秋栽技术要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