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产业论坛
  • 李德兴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食用菌生产是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个重要产业。近年来浙江省的食用菌产业发展速度趋缓,科技含量难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低。分析了浙江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农业产业链不长,加工水平低。还分析了浙江食用菌产业的优势和劣势:优势是浙江省是经济强省,工商资本积累充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条件齐备;劣势是劳工紧张,资源短缺,以传统的生产方式竞争力不强。并提出了要实现浙江食用菌产业的“二次发展”,必须走工业化道路的观点。要避开资源稀缺和劳工紧张的不利因素,把我们的菇农培育成菇商,把我们的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成集团公司,把初级单-产品培育成系列产品,把栽培基地培育成国内最大的加工基地和国内最大的产品市场,努力构建食用菌生产大省。
  • 生理生化
  • 唐巧玉;周毅峰;杨林;秦恩华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不同的硒浓度对蜜环菌进行了补硒培养,研究了硒对蜜环菌生长、蜜环菌胞外多糖和胞内多糖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硒处理浓度为20mg/L以下时,能够促进蜜环菌菌丝体的生长,超过该浓度之后,硒对蜜环菌菌丝体的生长产生阻碍;对于蜜环菌多糖来说,在试验所涉及的浓度范围内,硒能够促进胞外多糖的分泌,但对胞内多糖合成的影响不如胞外多糖明显。
  • 王蓉;师俊玲;樊明涛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硒对两种灵芝菌的生长和富硒过程的影响,考察了两种灵芝菌在琼脂固态培养中对Se的耐受能力,以及两种菌在液态培养过程中生物量、发酵液中的pH、残糖以及Se富集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灵芝的耐硒能力与Se富集率并无显著关系,Se富集能力与培养时间、生物量和pH有关。两种灵芝在固态培养的耐硒能力显著高于液态培养。液态培养时Na2SeO3浓度为100mg/L,甜芝96h时,生物量达到最大0.635g,120-144h,富集Se元素最多,Se富集率升高了0.95%。而日本灵芝更适宜液态加硒培养,192h获得最高生物量达1.12g,120-144h,富集Se元素最多,Se富集率升高了3.52%。
  • 王波;甘炳成;彭卫红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黄背木耳菌株不同时间分离培养的菌种在酯酶同工酶酶谱带上表现和耳片形态特征上表现-致,但在产量上存在差异,产量高的菌株比其他菌株增产21.43%-166.2%,分离培养年限短的菌株产量最高。
  • 资源调查
  • 穆立蔷;马大龙;杨国亭;尉建平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黑龙江省东宁、鸡东、东京城地区松茸的生长条件、共生树种、松茸发生林分的生态环境、土壤与地形特征等内容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松茸自然资源和探索松茸半人工模拟栽培技术与途径提供理论基础。
  • 深层发酵
  • 田雪梅;宋爱荣;张国利;赵晨;赵海燕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液体深层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起始pH对樟芝菌丝体液体深层培养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添加KH2PO4对不同起始pH樟芝菌丝体液体深层培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液体深层培养樟芝菌丝体适宜的酸碱度pH5-7,最适酸碱度是pH6;添加KH2PO4后,由于其对发酵液pH的缓冲作用,有利于樟芝菌丝体的生长。
  • 育种驯化
  • 何培新;贺新生;张长铠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致幻菌黄褐裸盖伞子实体培养、担孢子萌发及生活史。结果表明,黄褐裸盖伞在土豆-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很容易结实;是-种单因子控制的二极性异宗结合真菌;担孢子经细胞壁裂解酶酶解处理能够萌发,但是萌发率很低,仅为0.18%。该真菌无单核结实现象,在实验条件下不产生无性孢子,为典型的单倍体-双核体生活史。
  • 李鸣雷;梁连友;呼有贤;刘萌娟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香菇新菌株“渭香-号”的形态特征、营养条件以及生长所需要的环境因子,详细论述了在渭北旱原应用“渭香-号”代料栽培的技术要点,为当地发展“果-菇-饲-沼-肥”生态农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
  • 周知群;吴应淼;钟小铃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香菇新品种庆科20与花菇主栽品种135,在抗逆性、产量、质量、花菇形成速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得出庆科20是-个很适宜花菇栽培、高产优质的新品种。
  • 陈德育;田广文;李学俊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陕西杨凌近年常用的11个菌株进行拮抗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8395、K3、秦耳1号、098与其它菌株在产量和生物效率上表现差异显著,其中K3和秦耳1号抗霉性与抗流耳较差。8395、098可作为当地袋料栽培的主栽菌株推广。
  • 王振河;王斌;武忠伟;赵现方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外引31个白灵菇栽培菌株进行拮抗试验、菌丝生长速度测定、生长势比较、平板出菇试验和栽培试验,比较了它们的培养特征。结果表明:多数栽培菌株为同种异名,但同种异名的菌株培养特性存在显著差异;多数白灵菇菌株容易在平板培养基上形成原基;栽培试验结果表明,31个栽培菌株可以分成柱状、马蹄状和手掌状3大类。
  • 王淑芳;卜庆梅;徐鲁;刘林德;安红柳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通过液体菌种不同保存温度和有效期的试验研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室温1-25℃下保存24h,菌球均可萌发;在1-20℃下保存15d,菌球成活率达90%以上;在21-25℃下保存15d,鲜菇产量高于固体菌种;在5℃冰箱中保存95d,鲜菇产量高于固体菌种。
  • 培养材料
  • 金雪花;邓红昆;欧又成;扬薇;戈振扬;扬晓京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鲍鱼菇进行了母种培养基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鲍鱼菇母种的最适培养基为:棉子壳250g,麸皮100g,葡萄糖20g,蛋白胨5g,磷酸二氢钾3g,硫酸镁1.5g,琼脂20g。
  • 牛长满;杨晓菊;崔颂英;矫天育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分别从碳源、氮源、矿质元素、维生素和激素,五个方面,研究了其对大杯伞母种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是最佳的碳源;尿素是最佳的氮源;ZnSO4是最佳的矿质元素;复合VB是最佳的维生素;2,4-D是最佳的激素。
  • 蔡爱群;吴基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以松杉灵芝菌丝生长所需要的基本营养物质着手,旨在筛选出适合松杉灵芝母种菌丝生长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从而有助于进-步研究、开发与利用这-珍贵的真菌资源。试验结果表明:松杉灵芝的菌丝体在①、②、③、④、⑤5种配方的母种培养基中。以配方④为最适。
  • 方白玉;柯野;郑秋桦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粤北四种菌草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进行了麒麟菇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可利用粤北山区的菌草资源栽培麒麟菇的较佳配方:象草36%,芒萁5%,类芦20%,甘蔗渣15%,石灰2%,麸皮20%和石膏2%。该配方麒麟菇菌丝体生长速度最快,达4.75mm/d;产量最高,单产152.83g/袋。
  • 黄建春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徐瑞雅;王立安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徐会侠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果汁厂在用苹果榨汁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果渣,其中含有大量的糖分、氨基酸、维生素及矿质元素等营养成分,是栽培平菇的-个很理想的原料。为了更好地推广这项技术,提高菇农的经济效益,我们进行了几种苹果渣不同配方栽培平菇试验,以期初步选出适合苹果渣生料栽培平菇的高产、稳产配方。
  • 杨旭;张连秋;李继存;田红梅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杏鲍菇菌肉肥厚,味道鲜美脆嫩,蛋白质氨基酸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口感极佳,具有杏仁香味,属珍稀食用菌之-。市场供不应求,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菇农栽培热情高,为此特进行高产栽培配方筛选试验研究。
  • 王敬;王金龙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指导生产
  • 吴应淼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县食用菌产业结构的调整,由香菇等木腐菌生产为主向食用菌多种类多元化栽培生产转变,为了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农作物秸杆和草本植物资源,尤其注重草腐菌的引种试种和示范栽培。在草菇、双孢蘑菇、姬松茸等草腐菌的试种和栽培生产中,时常会遇到播种后菌丝不吃料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生产实践对草腐菌菌丝不吃料原因进行分析总结。
  • 王卫东;赵武;吴风华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平菇属中低温型的食用菌类,最适秋冬、春季栽培。随着育种技术的提高,-批高温型平菇菌株在生产中得以推广。为弥补平菇夏季市场空缺,近几年我市广大菇农进行了夏季栽培平菇的尝试,通过调查发现其栽培效益喜忧参半。有的菇农引进适宜的品种,精心管理,收益颇丰,甚至高于正常季节栽培效益;而有的菇农在栽培过程中,因选种不当,或沿用正常栽培季节的平菇生产模式,造成原料污染;在发菌及出菇期遭遇虫害影响产量,甚至绝产,造成经济损失。怎样搞好夏季平菇的栽培?笔者以为,夏季平菇栽培应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 无公害栽培
  • 伍国明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栽培技术
  • 杨国良;张双凤;刘宇阳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适当改造闲置冷库,使之适宜蘑菇的生长发育条件,1年3轮生产,平均产菇18kg/m21座500m2菇床的冷库,1轮产菇9000kg,批发价4元/kg,产值3.6万元,获利1.85万元,年利润5万余元。
  • 郭勇;彭卫红;贾定洪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花脸香蘑Lepistasordida(Fr.)Sing又名紫花脸蘑,花脸蘑,丁香蘑,为野生名贵食药用菌,具有很高开发价值。该菌气味香浓,味道鲜美,色泽宜人,鲜食和干食口味俱佳。该菌营养丰富,各种氨基酸比较齐备,特别是钙、铁、胡萝卜素、烟酸和微量元素铜、锌、碘等含量较高,具有养血、益神、补肝之功效,常食有利于治疗贫血崩漏、久病体虚、神疲、健忘等症,能使肌体及时排毒并增加食欲。
  • 姚祥坦;张月华;张敏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姬菇[Pleurotuscornucopiae(Paul.exPers.)Rolland.]又名小平菇。质地脆嫩、口味鲜美、营养丰富。其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栽培方法简便,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不仅适合农户家庭种植,又易于进行规模化生产,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个新兴高档食用菌品种,具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利用闲置大棚简易栽培姬菇,不仅能大大提高姬菇的生产能力来适应市场需求,还能帮助解决大棚由于连作蔬菜引起的土壤盐碱化等问题,对提高农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 周知群;叶长文;毛可荣;练长勋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刘志军;陈文杰;张瑞青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山洞栽培杏鲍菇实行两区制,即发菌和出菇在不同场地。因杏鲍菇不同生长期对温度的要求不同,这样便于管理。实行两区制有两大好处:-是减少污染,栽培场地杂菌含量较高,尤其是经过几年连续栽培后的山洞,如果在该山洞培养菌袋,很容易造成大面积杂菌污染;二是便于管理,是与杏鲍菇在不同发育阶段的需要:在菌丝生长。阶段最适温度为25℃,出菇阶段的适宜温度为15℃;而且,在各生长阶段对湿度以及光照强度的要求也不-样,在不同生长期采用不同的温度、湿度及光照条件管理适应了杏鲍菇的生长发育规律,有利于杏鲍菇的高产稳产,获得高品质产品。
  • 柳青;吴春玲;郑巧平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王俊羿;候攻科;马晶;杨永宏;汪东强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双孢菇在天水地区的发展,栽培过程中的问题也日渐增多,栽培模式老化,棚体结构不合理,自然条件中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以及连作病虫害等导致效益下滑。为了尽快解决这些问题,突出地方优势,推动食用菌产业在天水地区的发展。经多年的观察试验,采用大棚微喷加小拱棚反季节栽培可解决以上诸多矛盾。
  • 贾亚妮;张海华;胡子光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薛向阳;王红波;黄绪洪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张明德;卓传武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肖敏;吉训聪;王明诚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王增洪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李碧琼;陈政明;林俊扬;林显芬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雷银清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银耳属于中温型稳温结实性菌类。银耳菌丝(指纯白菌丝和香灰菌丝的混合体)在6-32℃范围内能生长,以22-25℃最适,其子实体生长温度为18-25℃,以23-24℃最适。根据银耳的这-生物学特性,古田县在高海拔地区利用野外阴棚,在夏季高温季节成功栽培银耳,现将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 贮藏加工
  • 姜华;蔡德华;张华卫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超声波破壁和热水浸提的方法提取真姬菇多糖,并对漫提时间、浸提温度、料水比和超声波破壁时间四个主要影响多糖得率的因素进行了试验,确定了提取真姬菇子实体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料水比1:40,超声波时间15min,浸提温度90℃,浸提时间3h,真姬菇粗多糖的得率可达到8.45%。
  • 吴锦文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食用菌的罐藏是以密封容器保藏食用菌的加工方法。即将经预处理的食用菌装入马口铁罐、玻璃罐或其他能密封的容器中。排除部分空气,密封和杀菌后,使原来存在于食用菌中的微生物致死或抑制生长,并使罐内食用菌与外界隔绝,不再受外界微生物的污染而引起败坏,使食用菌得以较长期保藏。
  • 实验技术
  • 赵阳楠;常继东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苯酚硫酸法和间接碘量法分别测定同-样品灵芝多糖的含量,两种方法测得总糖含量的结果基本-致,分别为2.04%和2.07%,其中间接碘量法测得样品中原有还原糖含量为0.80%,灵芝多糖含量为1.27%。两种方法均操作简便,稳定可行,较之苯酚硫酸法,间接碘量法更加科学合理。
  • 菌糠利用
  • 李超;王绍斌;刘燕洁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金针菇菌糠替代部分精料饲养昌图鹅仔鹅,试验期为55d。结果表明:试验组每只仔鹅日增重37.3g.对照组每只鹅日增重35.7g,试验组比对照组日增重提高4.48%,经济效益增加19-3%。
  • 病虫害防治
  • 陈德荣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食用菌的杂菌污染是长期以来制约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菇农最为头痛的问题。特别是夏季菇的栽培,随着气温升高,湿度增大,杂菌容易繁殖易感染菇体及培养料。实践证明,夏季菇栽培病虫害防治是获得高产、优质的关键。但长期以来,广大菇农特别是边远山区的菇农受传统栽培方法束缚,在进行夏季菇栽培时,缺乏病害防治技术,常因大量杂菌为害,导致颗粒无收,严重影响广大菇农对种植夏季菇(金福菇、草菇等)的积极性,以至整个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笔者长期从事夏季菇如金福菇、草菇、高温平菇、高温蘑菇等栽培,对夏季菇的病虫害防治有着丰富的经验,现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归纳总结如下,供菇农参考。
  • 高玉堂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小核菌(Sclerotiummycetospora)在蘑菇生产中经常出现,尤其在高寒地区,由于堆料期间气温较低,多风料堆低温区域大,更容易发生。如果处理不当,轻则影响蘑菇产量、质量,重则绝收。因此在蘑菇生产中,要获得高产优质,必须对小核菌进行有效的防治。
  • 科技讲座
  • 包水明;李荣同;陈传红;余志坚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小集锦
  • 杨辉德;游娥容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摇瓶培养中的接种方法是灭菌后干超净工作台或接种箱中在液体表面接入约0.5cm^2菌丝块。然后置恒温箱先静置培养72~96h,先使菌丝块进行表面生长,形成液面菌丝块,然后再放在摇床上进行振荡培养72~96h形成菌丝球。此法为常规操作,成功率低,一般只在10%~20%,制约了液体菌种生产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接入的菌丝块易下沉,不飘浮于液面,静置培养中无法形成液面菌丝块,直接上摇床更是窒息死亡。
  • 侯攻科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砌菌墙 选长满健壮菌丝的菌棒,用小刀在菌梅1/2处环割塑料袋,脱掉下部的塑料袋备用。砌墙前先打底,做成宽90cm,高出地面10cm的畦,然后双面卧式摆放第一层菌棒,菌棒间距2cm,袋口朝外,脱掉塑料袋的一头朝内,间隙用覆土填补,一层摆放结束后,整体覆1cm厚的土,浇足水,再摆放第2层,共摆8层,每层四周缩进3cm,整墙砌好后呈梯形。菌墙顶层做成水槽形,便于加水保湿。
  • 李金红;韩凤阳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加快富民步伐,江苏省沭阳县万匹乡大力发展高效农,采取“内培外引”措施,由该乡从徐州引进食用菌种植大,联合本地菇农,由乡政府牵头、协调,在三圩村规划一期建金针菇生产示范基地3万m^2,并将利用1~2年时间,在乡建成一个10万m^2的金针菇生产基地。该基地建成后,计年产金针菇2800t,实现产值1120万元,解决约400个业岗位。
  • 林少明
    2007, 29(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选场及采伐 通风、向阳、干燥有干净水源的山地或沙质田块,667m^2排放20000kg。适合木耳生长的各种阔叶树,在小雪-立春间砍伐,并于接种前15~20d截断上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