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题综述
  • 张春凤;郑焕春;汝守华;伦志明;郭文学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技术路线图是一种引领产业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工具,通过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依据食用菌产业链状况,采用大类划分的方法,按照制定技术路线图的要求和原则,沿着“市场需求分析-产业目标确定-技术壁垒分析-研发需求凝练”的路径,绘制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技术路线图。
  • 产业论坛
  • 王增术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罗源县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与台湾、马祖隔海相望,属福州市辖县,全县幅员1187km^2,辖6镇5乡192个村(居),总人口26万,其中畲族人口占8.1%,为福建省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食用菌、水产、石材、花卉、果茶”是罗源县的五大农业支柱产业。
  • 别士平;熊明;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双孢蘑菇在分类上隶属真菌门,担子菌纲,无隔担子菌亚纲,伞菌目,蘑菇科,蘑菇属。中文别名为蘑菇、洋菇。双孢蘑菇是目前世界上人工栽培最广泛、产量最高、消费量最大的食用菌,约占世界食用菌总产量的40%以上。笔者通过分析荆门市双孢蘑菇产销现状,挖掘荆门市双孢蘑菇产业发展潜力,
  • 生理生化
  • 姜性坚;王春晖;彭运祥;黄晓辉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添加45%稻草适栽筛选出的5个姬菇菌株进行不同生长方式下漆酶及纤维素酶活力测定,结合栽培农艺性状研究,以探明姬菇各个生长阶段漆酶及纤维素酶活力的变化趋势及范围,分解木质素、纤维素能力与品种特性之间的关联。实验结果表明:漆酶活力最高的是以发酵液方式培养下的姬菇31号菌株,菌袋培养阶段漆酶活力各菌株间无显著性差异,子实体阶段漆酶活力下降两个数量级;纤维素酶活力最高的是以发酵液方式培养下的姬菇31号菌株及其子实体,分别达到了28.75IU/mL和35.37IU/g。菌袋培养阶段各菌株间纤维素酶活力无显著性差异。通过对姬菇31号和姬菇王两菌株田间栽培农艺性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 资源调查
  • 蒋长生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经初步调查发现在连城林区羊肚菌分布11种,该菌多发生在5月初至6月中下旬,其采摘量与降雨量呈正比。
  • 深层发酵
  • 柴慈桐;祁勇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菌丝生物量为主要指标,通过对金针菇液体菌种培养条件的研究,适宜的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2℃,培养基初始pH6.5,接种量10%;通过发酵罐内菌种培养,确定了金针菇液体菌种培养的生长曲线,培养84~96h菌丝生物量最大,发酵罐液体菌种的培养终点为96h;通过应用试验,确定液体菌种的最佳菌龄为84h;通过用液体菌种接种与用固体菌种接种的栽培生产性能比较试验,用液体菌种接种比用固体菌种接种的栽培,菌丝长满期提前12d满袋,头潮菇采摘期提前10d,第二潮菇采摘期提前9d,生物学效率提高5.8%。
  • 雷萍;张文隽;吴亚召;马小魁;孙悦迎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不同培养基对桑树桑黄液体培养中菌丝生长的影响。通过液体发酵培养,并利用L9(34)正交试验初步筛选出了桑树桑黄液体发酵的优化培养基:玉米粉10g,麸皮10g,葡萄糖20g,蛋白胨5g,酵母膏5g,磷酸二氢钾1g,硫酸镁0.5g,维生素B110mg,加水1000mL。
  • 育种驯化
  • 崔鹏;张树斌;李冬梅;王朝江;王立安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12个白色金针菇菌株的遗传特性及亲缘关系。方法:采用酯酶同工酶和RAPD技术。结论:两种分析方法均显示,2号(2098)和3号(881),6号(F21)和12号(新93),8号(1301)和10号(日金1号)相似系数为1,其为同种异名的菌株。
  • 陈顺灿;苏惠荣;王钦良;王晓丹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近年来选育的2个双孢蘑菇菌株再次进行对比试验(复试),结果W2000菌株,各项性能优于W192菌株,可作为AS2796替代菌株,进一步中试验证后认定推广。
  • 赵丽;陈艳秋;李玉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通过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四个桦褐孔菌菌株栽培试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菌株和芬兰菌株有菌核产生,但存在明显差异;采用17cm×33cm的栽培袋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情况优于其他处理。
  • 高淑敏;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白金针菇栽培菌株比较多,不同地区栽培的菌株因其栽培生态环境的不同,其生物学特性及适生性有所差别。对来自全国各省区的优质白金针菇菌株进行高原生态条件下适生性、丰产性及其它生物学性状比较筛选试验研究,选育出了适合青海省高海拔生态气候条件下反季节栽培的白金针菇优良菌株。
  • 王鑫;柳林;桂明杰;亢学平;胡志强;周丽洁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日赤芝进行不同分离部位比较试验,对分离筛选获得的两菌株(延特1号、延特2号)进行培养基筛选及栽培比较,结果表明:灵芝最佳分离部位为菌柄基部;最适培养基为营养液培养基;延特1号为试验筛选出的最佳灵芝菌种。
  • 马宇生;张利鹏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肥蘑菇是康巴诺尔草原蘑菇生态群中的一个重要品种。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卯晓岚先生鉴定,学名大肥蘑菇Agaricus bitorquis(Quel.)Sass。又称香肥菇、肉口蘑。据初步调查,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坝上地区和内蒙古乌兰察布、锡林格勒盟等高海拔、冷凉、干旱区域的广阔草原牧场上,
  • 徐玉才;肖秀美;曹彩侠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安徽界首市位于黄淮平原的中部,早秋蔬菜比较缺少。近年来,我市及周边地区早秋平菇栽培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提高早秋平菇的高产、高效,我所对近年来主栽六个早秋平菇菌株进行了比较试验,希望筛选出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的菌株。
  • 培养材料
  • 刘芸;仇农学;殷红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研究了以苹果渣为基质生产食用菌营养菌丝的方法,选择凤尾菇、白灵菇和猴头菇为研究对象,进行三种食用菌营养菌丝的培养。结果表明,采用苹果渣为基质培养食用菌菌丝,其产量优于常规的棉子皮、壳培养基。选择麸皮作为培养基质的氮源,三种食用菌菌丝长势均优于尿素、硝酸铵和硫酸铵等合成氮源。经培养,苹果果渣中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
  • 徐彦军;杨静;杨方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将贵州各地常用的双孢蘑菇培养料配方按理论最适宜碳氮比优化。结果表明:处理④(牛粪100kg,稻草500kg,过磷酸钙12.5kg,复合肥4.7kg,油枯10kg,氯化钾3kg,石灰20kg,石膏粉15kg)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及子实体性状表现较好且产量和转化率最高。
  • 李保华;高春燕;王朝江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棉柴秆用专用机械粉碎加工成屑状,再经闷料或发酵等简单处理可作多种袋装食用菌的培养料。棉子壳料添加15%~50%的棉柴屑栽培姬菇时,从发菌速度、产量到效益均优于纯棉子壳料;姬菇废料添加50%~70%棉柴屑栽培鸡腿菇时,产量效益也显著优于常规的姬菇废料添加棉子壳配方。
  • 王胜蕊;贾小宁;郭立忠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鸡腿菇栽培原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金针菇菌糠,与常规配方相比,菌丝生长良好,对产量及效益进行方差分析,确定配方④最经济,既降低成本,又提高经济效益。
  • 丁李春;阮瑞国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稻草、麦秸、谷壳等农作物下脚料为碳源,添加猪粪可以栽培棕色蘑菇,配方③(稻草45%,麦秸20%,猪粪30%,复合肥1%,尿素1%,石灰1%,石膏2%),该配方培养料菌丝生长势强,产量较高,生物学效率29.2%,与配方①(CK)差异最小。
  • 指导生产
  • 陈雪凤;曹本雄;黄益刚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夏季菇类市场品种单一,而金福菇耐高温,适宜在春末至中秋间栽培,有利于调节鲜菇市场。金福菇营养丰富,肉质肥厚鲜嫩,味道鲜美,耐贮性好适于鲜销,市场价格高,能为生产者创造更高的经营效益。近几年金福菇栽培数量逐年上升,
  • 栽培技术
  • 李强;王秀梅;王建玉;王洪梅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消费者的关注,特别是市场准入制的实施,农药残留检测机制的建立,食用菌的有机栽培技术越来越引起栽培者重视。现将我地生产基地的大棚鸡腿菇有机生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以供生产者参考。
  • 高颖;李莉;周建树;陈飞;于广峰;柴林山;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设计了五种出菇方式,通过对不同出菇方式下杏鲍菇的产量及质量的统计和观察,得出产量最高的出菇方式是墙式双垛全脱袋覆土出菇,质量最好的出菇方式是墙式单垛一头出菇及墙式双垛半脱袋覆土出菇。这五种出菇方式在出菇快慢,空间利用率,以及产量及质量上均有差异,栽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产品的具体要求合理选择,力求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 董贵发;王建宝;阮兆兰;高珠清;饶永斌;罗金珠;曾绩;邓殷鸿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表明:梨枝屑、金针菇菌渣、谷壳、稻草均是栽培大球盖菇良好的培养料,对上述原料通过合理配方有提高产量的作用,其中40%稻草+30%梨枝屑+30%金针菇菌渣生物学效率最高,达59%;冬春低温天气于覆草上加盖农膜保温有增加产量效应;菇田水分管理是否妥当,对大球盖菇产量影响至关重要,菇畦水分管理的基本要求是湿润但绝不能积水;在肥力较高的田中栽培大球盖菇,覆土中一般不需要添加肥料。
  • 通占元;王志恒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将粉碎成15cm以下的碎段棉秆经碱化和发酵处理后,用圆柱或长方体模具做成菌柱或菌块栽培平菇、姬菇、鸡腿菇,总结出了碎段棉秆柱(块)式栽培食用菌的配套技术,为棉秆栽培食用菌开辟了新途径。试验结果证明,碎段棉秆柱(块)式栽培平菇、姬菇、鸡腿菇,方法简便,用工少、成本低、效益高,是一种全新的棉秆栽培食用菌模式。
  • 党芳志;李含毅;王玲;陈再民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白灵菇又称白阿魏菇,是刺芹侧耳的白色变种。其菇体肥大洁白,营养丰富,味鲜美,口感特佳。由于白灵菇自身独特的食用及药用价值,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地区利用塑料大棚栽培面积不断扩大,销路一直看好。现将近年来总结出的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 黄卫红;迟国远;王艳;赵福江;周伟寿;臧传波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黑木耳栽培技术资料很多,具体怎么干,农户感觉很困难。比如,需要哪些设备?如何确定生产规模?生产流程怎样?关键环节有哪些?笔者采用最通俗的语言加以陈述一万袋黑木耳生产流程,仅供打算生产黑木耳的农户参考。
  • 王慧学;侯攻科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南菇北移的发展趋势,依靠气候及农林资源优势,借鉴我国食用菌栽培先进省市的栽培管理经验,天水市食用菌栽培得到了迅速发展。食用菌栽培品种已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先后有平菇、双孢蘑菇等二十多个品种栽培成功并得到了示范推广。其中平菇、双孢蘑菇等品种已实现了周年生产。连年来,栽培量、总产量、总产值均居全省前列。
  • 朱鸿;朱有新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球盖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清香袭人,保健价值高,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的十大畅销品种之一。
  • 陈代科;李林;张传锐;刘如县;王正磊;廖鹏;张久东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江是世界银耳栽培和开发利用最早的地方,更是将银耳这种神奇菌类演变成文化层面的最早地方。但长期以来,通江银耳均采用传统春季段木栽培,不仅接种方法落后、感杂率高、穴出耳率低、生产成本增加,而且耗时长,资源利用率低,栽培效益差,严重影响了银耳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 施秀娟;张春明;应红兴;陆马全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蔬菜大棚栽培杏鲍菇废菌包,结果表明,只要掌握好合理的温度、湿度、空气、光线,再加上因地制宜的管理,杏鲍菇的产量达到了110g/包以上,取得明显的效益。
  • 黄海洋;储凤丽;刘克全;周帅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竹荪是我国著名的山珍,不仅味道鲜美、滑嫩爽口,且营养丰富。近年来开始由野生转向人工驯化栽培,商丘市食用菌研究中心结合长裙竹荪的生物学特性,并根据当地的实际生产需要,经过多年的栽培实践,总结出林地栽培长裙竹荪技术,现总结如下:
  • 徐占波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笔者近十几年来,一直从事香菇生产,每年都利用玉米芯栽培香菇,转化率与木屑相近。现将经验总结报道如下,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病虫害防治
  • 贺新生;王茂;张媛媛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段木栽培食药用菌生产中的3种常见竞争性杂菌,包括:Annulohypoxylon stygium(Lév.)Y.M.Ju,J.D.Rogers&H.M.Hsieh,暗色环纹炭团菌,银耳瓦灰霉病害;Chondrostereum purpureum(Pers.)Pouzar,eská Mykol.13(1):17(1959),紫色软韧革菌,韧革菌、紫色革菌病害;Pycnoporus sanguineus(L.)Murrill,Bull.Torrey bot.Club31(8):421(1904),红密孔菌,红栓菌病害对3种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危害情况进行了描述,提供子实体图片。
  • 韩梅;郭石生;张宏亮;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双孢蘑菇生产中发生病害,选用几种高效、低毒、安全药剂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0%施保功WP、百消净对褐腐病、褐斑病、枯萎病、软腐病、绿霉菌等防效较好,分别为80.37%、79.70%,而克霉灵对绿霉菌等防效较好,为93.06%。
  • 贮藏加工
  • 张一帆;张智;魏志艳;胡惠萍;杨小兵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前常用的灵芝粗多糖检测方法较多,而检测结果常常出现较大差异的现状,通过比较沸水提取法、乙醇沉淀多糖的稀碱溶液提取法、加酸乙醇沉淀多糖的稀碱溶液提取法,以及我国行业标准"食用菌中粗多糖含量的测定"(NY/T1676-2008)中规定的粗多糖提取法等4种不同提取方法,寻找较为科学的粗多糖提取方法。结果显示,不同提取方法提取得率不尽相同,提取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
  • 营养成分
  • 都兴范;李军;米锐;李亚洁;王林美;温志新;李树英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米饭培养蛹虫草、柞蚕蛹虫草和冬虫夏草中的虫草素、虫草多糖、虫草酸和氨基酸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米饭虫草中的虫草素、虫草多糖和虫草酸含量均高于柞蚕蛹虫草和冬虫夏草,尤其是虫草素含量为2465mg/kg,是冬虫夏草的20倍;三种虫草均含有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最高的是柞蚕蛹虫草为27130mg/100g,是冬虫夏草的1.4倍。
  • 小集锦·信息
  •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10年《食用菌》第3期刊出“介绍一款小型拌料机”一文后,读者来电、来信、来访者接连不断,由于本人精力有限,未能一一回复,在此深表歉意。现就广大菇友关心的问题整理如下,供菇友参考。
  • 聂建军;潘保华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食用菌液体菌种具有生产周期短、菌龄一致、生命力旺盛、接种方便、接种后生长迅速等优点,但在培养过程中发现极易污染,而且很难及时识别,常常延误了生产周期,有时会对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预防杂菌的污染,一是培养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要求,
  • 周香存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蛹虫草正常生长环境的海拔应该在1800m以上,主要分布在我国东三省。然而在海拔600m左右的河南省西峡县2008年首次发现蛹虫草后,2010年再次在米坪镇的羊沟村、
  • 实验技术
  • 李迎雪;戴肖东;詹亚光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猴头菌菌丝中分离麦角甾醇并建立测定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方法:色谱柱为XTerra誖MS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98:2),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84nm,柱温为室温。结果:样品在1.02~10.2m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n=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6.69%,RSD为0.86%。结论:所建立的方法能够对猴头菌中的麦角甾醇的含量进行测定,方法准确、简便、重现性好,为猴头菌药材质量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
  • 代玲玲;李婷婷;王雅玲;马堃;赵轶男;孙力军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蛹虫草固体培养物中的虫草素进行微波提取,建立了HPLC法测定虫草素含量的方法。采用Venusil MP-C18色谱柱(5μm,4.6mm×150mm),以甲醇和蒸馏水为流动相进行等梯度洗脱,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60nm。结果表明,峰面积与虫草素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0.9997),精密度高,稳定性好。经测定,试验所采用的蛹虫草中虫草素的含量为3.123mg/g。该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所需时间短,为虫草素快速分析提供了可靠依据。
  • 国外蕈情
  • 杨国良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第18问:蘑菇发生及发育的环境条件如何? 影响蘑菇产量的三大要素是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在发菌、覆土、出菇三个阶段,蘑菇发生及发育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不同,控制参数见表12与图28。
  • 总目次
  • 2010, 32(6):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