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刊特稿
  • 孙占刚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专题综述
  • 刘遐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工厂化农业是高新技术最具潜力、最富成效的应用领域。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的不断注入和集成应用,成为食用菌工厂高端化发展的支撑点和动力源。
  • 邢茂德;王卫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首次分析了农村的中小规模食用菌栽培者所存在的经营收益问题,并从经济学角度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经济分析方法,提出了农村食用菌栽培户经营的经营利润、经济闯值、经济临界值等经济指标,以期为广大农村食用菌栽培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帮助。
  • 冯云利;郭相;邰丽梅;马明;桂明英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食用菌菌种保藏的目的意义以及食用菌菌种几种主要的保藏方法的原理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周炜坚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丽水食用菌信息网络构建、技术信息库和科技远程培训等网上信息交流建设经验,这些技术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本地食用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同时指出了当前丽水食用菌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提升发展提出了构想和建设性意见。
  • 产业论坛
  • 李勇;杨峰;樊继德;汪彩云;赵林;陆信娟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徐州木耳产业自1997年起步,经历了十五年井喷式发展,现已跻身我国三大木耳主产区之一,已基本形成优势产区和规模化产业体系的雏形,形成集群集聚发展态势,2011年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毛木耳之乡”。回顾了徐州地区木耳产业历程,分析了产业现状,提出了推进产业转型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未来发展对策。
  • 杨金云;刘少明;张寿橙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龙泉农村经济三十年发展轨迹,其最大转变是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历史与人文优势,发展菇耳生产,使维系千年的依赖资源消耗的木材生产所产生的剩余物——砍伐剩余物和加工剩余物得到非常良好的利用,而大规模的遍及农村角落的菇耳生产与农田水稻生产形成了良好的轮作关系,演绎了一幕从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经济走向现代的资源再利用,再循环,少废弃的循环经济。
  • 生理生化
  • 谭爱华;刘发志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研究表明,不同的培养温度和培养基初始pH值对紫陀螺菌菌丝生长影响很大。紫陀螺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5N24~C,最适生长温度为2122;pH4.5~7.0,较适pH5.5~6.5,最适pH6.0。
  • 付前发;王晓东;王菊琼;杨军;王小丹;张玉;黎勇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采自内江东兴区黑皮鸡枞(Termitomyceseurrhizus),组织法分离纯化获得菌丝体培养物,然后将其菌丝体培养于5种固体(配方①,②,③,④,⑤)、液体培养基,对比不同的配方下的菌丝体生长速度及其菌丝生长状态(菌丝白色茂密为健壮指标)并测得生物量。结果表明:在几种不同的配方中,以马蜂巢为材料制作的培养基是鸡枞菌的最适培养基。
  • 育种驯化
  • 唐传红;唐庆九;杨焱;刘艳芳;张劲松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22个从虫草菌体分离到的无性菌株进行体细胞不亲和性试验,发现几乎所有菌株之间都存在程度不同的不亲和性。利用ERIC—PCR方法进行分析,发现这些供试菌株在相似性系数为0.62的水平上分成两个类群,即①蛹虫草的无性分离物(Cordycepsmilitaris)及冬虫夏草的分离物(Elaphocordy.cepssubsessilis)、②蝉花的无性分离物(Lecanicilliumfungicola);在相似性为0.64的水平上被分成3组,即①c.militaris、②E.sub.sessilis、③.fungicola;当相似性水平高于O.92时,19个C.militⅡris菌株被各自分开。ERIC—PCR分析结果与体细胞不亲和性试验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利用上述两种方法分析的结果都显示这些无性分离物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 钟丽娟;赵新海;张庆华;关艳丽;朱巍巍;韩冰;徐冲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采集自岫岩的野生肺形侧耳进行了菌种分离纯化,并通过比较碳源、氮源、温度及pH等营养因子和环境因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对该菌株的菌丝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的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25℃;培养基适宜pH为5~11,最适pH为6;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是玉米粉,最适氮源是酵母膏。出菇试验,生长出的子实体与采集的野生标本菇型一致,常见的食用菌栽培料可实现栽培。
  • 彭杏敏;方芳芳;徐凯;张冬雷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日光温室袋栽技术,通过对l7个供试平菇菌株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商品性状和高温季节生物学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灰平260和夏丰一号耐高温,综合性状表现良好,可以作为高温品种进行越夏栽培推广。51942和SD111比较耐高温,综合性状表现良好,可以作为夏秋栽培推广。
  • 姚庭永;吴应淼;吴银华;毛可荣;姚松涛;周顺妫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庆科212是香菇短菌龄品种,属中偏高温型,菌丝生长温度为5-30℃,子实体生长适宜温度为16~22~C。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抗性较强、商品性好,适应性广、菌龄短等优点,适宜进行层架花菇栽培管理和低棚普通菇栽培管理。
  • 沈爱喜;胡中娥;李小云;钟国祥;王华伶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培养材料
  • 徐彦军;吴秀泉;宋世良;任志华;卢勇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鲁山杨、香花槐、速生柳、四川桤木树为栽培主料,研究各菌材对香菇“庆科2O”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子实体产量和生物转化率以配方3最高,分别为21.92kg/21袋和69.59%;其中配方3与配方1产量呈显著性差异,配方4与配方2产量呈显著性差异,配方3与配方2产量达极显著性差异。桤木木屑和柳树木屑作为栽培主料,香菇菌丝生长速度、长势、子实体生长性状和产量表现较好,可在贵州山区推广应用。
  • 李彩萍;聂建军;徐全飞;王培;潘天任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苹果果渣与玉米芯鸡腿菇栽培配方筛选试验,结果表明,用苹果果渣50%,玉米芯40%,麸皮7%,石灰2%,石膏1%组成的配方栽培鸡腿菇,生物学效率可达80%以上。
  • 郑秀莲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斜面培养基营养成分碳源、氮源、碳氮比对姬松茸菌丝生K影响分析研究,筛选出最佳的母种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其适宜的培养基组分为可溶淀粉1g,葡萄糖2g,酵母粉0.2g,磷酸二氢钾O.05g,硫酸镁O.05g,氯化钙O.05g,维生素B。10mg,琼脂2g,蒸馏水1O0mL。
  • 李凤美;张志军;周永斌;訾惠君;刘连强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猴头HT1菌株在5个母种培养基和6个原种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和生长速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母种配方⑧上菌丝生长情况优于其他配方,原种配方③和④上菌丝平均生长速度与其他供试配方相比较,差异显著,且污染率低,为猴头原种生长的最适配方。
  • 许占伍;陈文军;刘记水;陈宝强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金针菇工厂化生产,应结合当地资源,对栽培料配方做适量调整和优化,以期达到金针菇工厂化生产高产优质,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把握好培养料的含水量、pH和装瓶重量,直接决定产量、品质和效率的最大化。
  • 陈胜昌;李发勇;陈敬虎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吴春玲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滑菇培养料中,适当添加香菇、黑木耳、杏鲍菇三种菌糠,可明显加快滑菇发菌速度,减少菌棒的杂菌污染,缩短出菇期。其中,添加杏鲍菇菌糠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采用杏鲍菇菌糠40%,棉子壳30%,杂木屑29%,石膏粉1%的配方栽培滑菇,生物转化率比对照提高20%。
  • 柴尔伟;张树义;李延荣;王学帧;汤建红;杨文云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制一种比木屑菌种菌丝强、生长时间短;比颗粒菌种成本低、不容易结块老化;比液体菌种制作容易的一种菌种。以玉米40%,小麦30%,木屑24%(或细小玉米芯),麸皮3%,石灰1%,石膏2%制作的三型颗粒混合菌种,菌种菌丝生长旺盛,满袋时间短,萌发能力强,菌种结块和吐黄水现象轻,耐存放能力强,消耗粮食比纯小麦颗粒菌种少。
  • 黄文豪;董儒贞;唐玉红;梁臣;杨君利;张云岭;张铭望;胡伟华;黄琳;刘楠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指导生产
  • 曹德宾;姚利;杨光;王艳芹;袁长波;王广来;刘文明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陈桐彤;黄志龙;肖淑霞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栽培技术
  • 李巨;李长喜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郭来民;刘文晖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贺国强;侯桂森;吴尚军;邓德江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泥墙式和覆土式两种出菇方式、覆粘土和沙子、施加营养液与否对工厂化杏鲍菇二次出菇的子实体性状和产量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立棒覆土栽培较泥墙式栽培出菇晚、菇形差,但产量高;覆粘土较覆沙土子实体品质和产量均有提高;施加营养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子实体品质和产量。
  • 班新河;魏银初;王震;李九英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中原地区常用的4种不同规格的菌袋(塑料袋),在早秋季节,进行玉米芯发酵料栽培平菇试验,结果表明:菌袋规格不同,菌丝满袋时间也有差别;菌袋折径由小至大,由前期产量及总产量计算出的生物学效率均呈由高到低趋势,折径22c120的菌袋,菌丝满袋时间最短,生物学效率最高;菌袋越大,发酵培养料或平菇菌丝越易感染杂菌;不同规格的菌袋,生产出的平菇子实体形态无明显变化。
  • 张进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韩向宁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主要介绍了蓝田县猪苓人工栽培技术。包括半野生栽培法,固定菌床栽培法,纯菌种栽培法技术探索。
  • 宋泰良;赖文全;杨果丰;黄贤正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徐雪玲;蔡建林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葛珍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贺谊红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刘海东;陈秀兰;徐占清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卢亨琼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黄建春;汤倩倩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病虫害防治
  • 魏峰;侯祥保;陆正丽;强承魁;周长保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草菇高温季节栽培,病虫害成为制约草菇产量的主要因素,通过调查总结草菇的主要病虫害,提出主要病虫害的防控途径。
  • 朱富春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贮藏加工
  • 张永涛;李馥霞;刘延刚;丁文静;李静;焦圣群;穆清泉;潭忠;张谦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鸡腿菇采后,由于其生命活动的继续,极易变质,而应用相关的物理手段则可抑制其酶活性、降低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使子实体的生命活动处于最低状态。试验结果表明,采后的鸡腿菇温度控制在0~5oc,相对湿度控制在90%~95%时,可贮藏12d左右。
  • 实验技术
  • 吴晨霞;陈萍;金晖;张拥军;朱丽云;李佳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木耳黑色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与其清除DPPH·的抗氧化能力。方法:首先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碱液浓度、料液比等因素对木耳黑色素提取得率的影响,通过碱提、离心、酸沉、水解、有机溶剂反复处理等步骤分离纯化黑色素,并以VC为阳性对照,对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抗氧化性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提取条件,得到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60rain,温度30~C,氢氧化钠浓度为1.50mol/L.料液比为1:50,在优化提取条件下木耳黑色素得率达7.19%;木耳黑色素具有显著地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其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与其含量呈正相关,浓度~<200g/mL时其清除能力显著低于VC,浓度增至500p~g/mL时,两者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无显著差异,均接近100%。结论:获得了木耳黑色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与其抗氧化效果,为木耳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数据。
  • 营养成分
  • 周岩飞;李晔;李晓玉;姚渭溪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灵芝孢子在破壁前后,其内的灵芝三萜和灵芝多糖在人体消化系统内的差异。方法:采用模拟人体消化环境,用香草醛一高氯酸法(1]和蒽酮一硫酸法[2]检测孢子内的三萜和多糖含量。结果:孢子在破壁前后的三萜含量分别为0.29%和5.94%,多糖含量则分别为l0.29mg/g和11.44mggg;人工胃液处理的环境下,释放到人工胃液内的破壁孢子多糖含量大于未破壁孢子(O.98mg/mL>0.62mg/mL);沉淀再经过人工肠液的处理后,人工肠液的多糖均未检出。破壁孢子沉淀的三萜含量大于未破壁孢子(6.68%>1.58%),结论:灵芝孢子破壁后其有效成分更易于在人体消化环境内释放。
  • 小集锦_信息
  • 连静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13年牡丹江海林市重点启动建设的“301国道食用菌产业示范带”,目前基础设施已建设完毕,菌袋也已进入园区生产。
  • 连静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据悉,庆元县以往灰树花出菇都在春天和秋天。去年,庆元县宝山食药用菌研究所科研人员从安南乡采到野生灰树花,通过组织分离培养出广温性新菌株“宝云3号”。并于今年,在黄田镇下济和岭头乡杨家庄进行灰树花高温季节出菇品种对比试验,
  • 高允旺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5月26日,福建省“巾帼科技示范基地”——顺昌县山沟沟果蔬合作社的社员们正忙着采摘、摆排、烘烤竹荪,个个脸上流露出丰收的喜悦。全县种植2000多亩,价格看好,预计产值2000多万元。
  • 邓春海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在食用菌的栽培生产中所使用的菌种有3大类:固体菌种、颗粒菌种、液体菌种,其中使用最多的还是固体菌种。液体菌种因要求的技术含量比较高,投资较大,生产设备、生产工艺都比较复杂,不适合农户及小的菌种厂独立生产。而固体菌种制作技术不难,很容易掌握,所以被大多数农户所接受。固体菌种在制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容器不同,又可分为瓶装菌种和塑料袋菌种。笔者主要讨论的是塑料袋菌种制作工艺的改进技术。
  • 连静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山东金乡县联盛科技有限公司经过数年精心钻研,以云南野生黑皮鸡枞菌为母体,在模拟野生环境下,通过提取、培植、驯化、分离、培育、提纯复壮后成功栽培出人工黑皮鸡枞菌,其形状、口感、营养价值都非常接近野生黑皮鸡枞菌。公司人员不满足于自然条件下人工栽培模式,他们大胆创新,采取工厂化生产和半地下暖塑料大棚相结合的栽培模式,
  • 连静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绥化海林市长汀镇为实现黑木耳产业提档升级和健康高效发展,大力推广和普及棚室挂袋技术,以栽培黑木耳特色产业为龙头,促进农民丰产增收。目前,长汀镇双桥、哈达村吊袋黑木耳栽培示范园区已建成栽培棚室40多栋,打机井10眼,总投资260万元,预计实现年产值2000多万元,拉动农民增收400万元以上。
  • 马洪元;胡士亭
    2013, 35(4):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用棉子壳早秋栽培平菇,中秋节鲜菇上市,售价高,经济效益好。但由于发菌期气温较高,培养料易染杂菌,栽培风险较大。巧用增氧升温发酵法处理培养料,不仅污染率低,而且发菌快,出菇早,产量高。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