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技术”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夏 辉 申露露 李克彬 周 刚 刘世玲
    2024, Vol.46 (6): 59.
    摘要 (37) PDF (17)
    介绍目前大型真菌水晶标本的优缺点,并重点介绍利用水晶滴胶制作真菌标本的方法、产生气泡的问题原因及除泡方法。该方法制作的标本透明度高,并可保持大型真菌原本的色泽和结构,使其能长期保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林淼,时文兴,金晓芬,刘海燕
    2023, Vol.45 (3): 58.
    摘要 (73) PDF (0)
    用国标方法测食用菌中二氧化钛含量时,背景吸收的干扰使得检测结果常常偏高,容易引起较大误差。建立一种简单快速、方便有效、准确度高的检测食用菌中二氧化钛的方法。该方法样品前处理,食用菌干品采用干式消化法,食用菌鲜品采用湿式消化法,用5%二安替比林甲烷做显色剂进行比色法检测,钛标准溶液在0.1~4 μg/mL 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9,加标回收率均为86.2%~105.5%,数值可靠。
  • 尹昭晔,孔炯炜,赵婷,赵引利,刘湘,乔丽菲
    2023, Vol.45 (1): 70.
    摘要 (86) PDF (0)
    目的:建立柳蘑中抗菌成分麦角甾醇含量的测定方法,为柳蘑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DIKMA C18 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100%甲醇,流速1.0 mL/min,柱温20 ℃,进样体积10 μL,检测波长为282 nm。结果:麦角甾醇在质量浓度0.0 225~1.1 227 mg/mL线性关系良好(R2=0.9 998),平均回收率为100.48%,RSD 为1.38%。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测定结果准确,重复性好,稳定可靠,可作为柳蘑中抗菌成分麦角甾醇含量的测定方法。
  • 谢存一,李剑梅,郭玲玲,张疏雨,朱万芹,柴林山
    2022, Vol.44 (6): 69.
    摘要 (112) PDF (0)
    为建立桑黄多糖含量准确的测定方法,以桑黄菌株(S-1)Lnonotus linteu 液体培养胞外多糖为原料,比较研究苯酚-硫酸法及蒽酮-硫酸法的多糖测定效果。以吸光度为指标,对测定条件进行单因素优化试验,并考察精密度、加标回收率等指标。结果表明,蒽酮-硫酸法测定结果值偏高,苯酚-硫酸法测量结果值更为可信,且其加标回收率(95.42%,RSD=2.33%)较蒽酮-硫酸法(114.38%,RSD=6.21%)表现更好,为桑黄多糖含量测定较为理想的方法。优化获得的苯酚-硫酸法最佳测定条件:浓硫酸用量为7.0 mL,苯酚溶液质量浓度为5%,苯酚溶液用量为1.0 mL,显色水浴最适温度为60 ℃,最佳显色时间为15 min;优化条件下,试验方法在0~100 μg/mL葡萄糖质量浓度与吸光度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稳定性、精密度试验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32%、1.80%;平均加标回收率为103.24%,其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1%。结果:苯酚-硫酸测定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度、稳定性、重现性,可作为桑黄多糖含量的测定方法。该研究为桑黄菌株代谢产物及其产品研发、质量控制提供科学的参考方法。
  • 李剑梅;张疏雨;于广丰;柴林山
    2020, Vol.42 (3): 0.
    摘要 (132)
    对桑黄菌丝体粉中总黄酮含量测定及方法学考察,为其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70%乙醇溶液对桑黄菌丝体粉中黄酮进行回流提取,采用NaNO2-Al3+-NaOH体系吸光光度法,对桑黄菌丝体粉中黄酮含量测定及方法学考察。结果:获得的芦丁标准曲线在0~0.04 mg/m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0.010x-0.016,线性相关系数R2=0.994;5批桑黄菌丝体粉中黄酮含量(mg/g)分别为:8.363、6.236、8.761、7.532、6.851,桑黄菌丝体粉中黄酮含量均在6.2 mg/g以上,平均含量为7.549 mg/g,相对标准差RSD为13.8%。结论:试验范围内,将桑黄菌丝体粉中黄酮含量的限度定为不少于6.0 mg/g;测定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回收率良好,专属性更强、精密度高的优点,可作为桑黄菌丝体粉中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 时文兴;林淼;邵毅;金晓芬;刘海燕;赵刘旻
    2020, Vol.42 (2): 0.
    摘要 (147)
    采用毛细管电泳-紫外检测法(CE-UV)测定食用菌中尼古丁的含量,考察提取条件、电泳参数对分离、检测结果的影响。在最优化条件下,以酒石酸缓冲溶液,pH为3.2,浓度为350 mmol/L,进样时间10 s,分析电压12 kV紫外检测器波长254 nm,尼古丁与其他杂质在12 min内可基本实现基线分离。该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食用菌中尼古丁成分的测定。
  • 曾志恒;曾辉;程翊;施肖堃;谢神斌;戴建清
    2019, Vol.41 (5): 0.
    摘要 (162)
    建立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发酵液氨基氮含量的测定方法。以甘氨酸为对照品,采用茚三酮比色法,测定了双孢蘑菇发酵液氨基氮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在1%茚三酮显色剂用量1.5 mL,pH 6.5,沸水浴加热30 min,570 nm波长条件下进行测定,氨基氮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4%(RSD为1.55%)。茚三酮比色法测定发酵液氨基氮含量的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重复性良好。
  • 王涵;于江洪;李爱欣;王淑敏
    2016, Vol.38 (6): 0.
    摘要 (169)
    目的:建立松杉灵芝发酵产物中甘露醇和麦角甾醇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甘露醇的色谱柱为SUGAR SC1011柱(300mm×8mm,6μm),超纯水作流动相,流速0.5mL/min,柱温70℃,示差折光器检测。麦角甾醇的色谱条件为汉邦ODS—C18色谱柱(4.6mmx250mm,5μm),甲醇作流动相,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82nm,柱温30%。结果:甘露醇在6.26~18.78μg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16708X-2601,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89%,RSD值为1.67%。麦角甾醇在0.2096~1.4672μg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1.2E+6X-37700,r=1,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56%,RSD值为0.97%。结论:研究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专属性、准确性、重现性和可行性,可作为松杉灵芝菌丝体中甘露醇和麦角甾醇含量质量控制的定量方法。
  • 肖兴;邱瑞霞;莫美华
    2016, Vol.38 (5): 0.
    摘要 (167)
    研究各种处理对巨大口蘑菌丝染色体制片的影响。方法:以菌丝为试验材料,0.075mol/L的KCl和0.6mol/L的山梨醇为洗涤剂,考察不同酶解时间与不同秋水仙素处理时间对巨大口蘑菌丝染色体制片效果的影响。结果:用KCl和山梨醇洗涤处理的巨大口蘑菌丝,在25℃下酶解1—4h,酶解后用秋水仙素处理10~60min都能使巨大口蘑菌丝染色体解离出来;酶解4h,秋水仙素处理60min,菌丝染色体分散好,形态清晰,染色效果好。
  • 常津毓;王晓梅;侯志广;赵晓峰;逯忠斌;王岩;王鑫宏;张浩
    2015, Vol.37 (4): 0.
    摘要 (166)
    以平菇为介质,通过贮藏、紫外、超声波、臭氧、降解酶五种方法,研究对吡虫啉、福美双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臭氧法、超声波的去除效果比较好,对福美双分别去除率为90.1%、9L5%,对吡虫啉去除率分别是95.4%、95.5%,其它方法去除效果不理想。
  • 常津毓;王晓梅;侯志广;赵晓峰;逯忠斌;王岩;王鑫宏;张浩
    2015, Vol.37 (2): 0.
    摘要 (139)
    采用子实体喷药、培养料拌药的方法对醚菌酯在平菇和榆黄蘑残留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醚菌酯在平菇和榆黄蘑及培养料中的降解过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醚菌酯在平菇、榆黄蘑和培养料的半衰期分别为2.6~2.7d和14.6d。平菇、榆黄蘑及其培养料在收获时期的醚菌酯残留量均小于0.01mg/kg。试验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为在平菇和榆黄蘑上制定的MRL(农药最高残留限量)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 毛春玲;刘洋;赵薇薇;张浩
    2014, Vol.36 (4): 0.
    摘要 (134)
    为了评价腐霉利在食用菌上安全性,在平菇、榆黄蘑和培养料中分别施药进行了腐霉利残留动态分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了腐霉利在平菇、榆黄蘑和培养料中的残留量和残留动态。结果表明,腐霉利在子实体及培养料中的降解过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腐霉利在平菇和榆黄蘑中降解半衰期分别为6.4 d、3.6 d和15.3 d;采收时平菇、榆黄蘑及其培养料中腐霉利残留量均小于0.01 mg/kg。表明试验建立的检测方法准确可靠,并为在食用菌上制定的MRL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 张介驰;韩增华;张丕奇;孔祥辉;马庆芳;戴肖东;刘佳宁
    2013, Vol.35 (5): 0.
    摘要 (166)
    研究了木屑麸皮栽培基质巾黑木耳菌丝表观生长速度、菌料失水失重和菌丝体呼吸量的变化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探索建立菌丝生长状况的检测方法。结果表明,菌丝表观生长速度和菌料失水失重可反应菌丝生长情况,菌丝呼吸量可用于实时监测栽培基质内菌丝生长活性。
  • 吴晨霞;陈萍;金晖;张拥军;朱丽云;李佳
    2013, Vol.35 (4): 0.
    摘要 (150)
    目的探讨木耳黑色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与其清除DPPH·的抗氧化能力。方法:首先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碱液浓度、料液比等因素对木耳黑色素提取得率的影响,通过碱提、离心、酸沉、水解、有机溶剂反复处理等步骤分离纯化黑色素,并以VC为阳性对照,对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抗氧化性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提取条件,得到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60rain,温度30~C,氢氧化钠浓度为1.50mol/L.料液比为1:50,在优化提取条件下木耳黑色素得率达7.19%;木耳黑色素具有显著地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其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与其含量呈正相关,浓度~<200g/mL时其清除能力显著低于VC,浓度增至500p~g/mL时,两者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无显著差异,均接近100%。结论:获得了木耳黑色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与其抗氧化效果,为木耳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数据。
  • 刘洋;杨丽莉;张太成;张祥辉;张浩
    2013, Vol.35 (3): 0.
    摘要 (161)
    建立了六六六、滴滴涕、毒死蜱、氯氰菊酯、溴氰菊酯五种农药在平菇子实体、培养料中残留分析的气相色谱(GC—ECD)检测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五种农药在培养料中的降解动态进行了研究。样品通过乙腈提取,经弗罗里硅土柱净化,浓缩后进行GC检测。结果表明,五种农药在培养料中平均回收率在72.55%~l23.53%;子实体中平均回收率在77.46%一J15.52%、五种农药在培养料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六六六、滴滴涕、毒死蜱、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在培养料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37.27d、52.51d、18.19d、9.38d、18.14d。并对子实体中和培养料中最终残留量进行了测定,方法快速、简便、可用于平菇中五种农药残留检测。
  • 高杰;宋欣;周贤;翁丽丽;王淑敏
    2013, Vol.35 (2): 0.
    摘要 (146)
    目的建立花菇中麦角甾醇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采用Diamonsil(TM)C18分析柱(250×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83nm;柱温25℃;结果麦角甾醇进样量在2—8μg之间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88%,RSD为0.16%。方法具有较高的专属性、准确性、重现性和可行性。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线性范围宽、灵敏度好,为花菇质量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
  • 赵艳;毕荣宇;牟德华
    2013, Vol.35 (1): 0.
    摘要 (137)
    参照农业行业标准NYf1676—2008对6种真菌的多糖含量进行了测定。首先,按照农业行标的方法提取多糖,提取液显色之后,用酶标仪代替农业行标中提到的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其溶液吸光值进行测定,结合标准曲线,进一步确定多糖的含量,并对该法的精确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酶标法具有良好的线性范围、较高的稳定性、可重复性和精密度,说明这种方法的准确度良好。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相比,酶标法操作更为简便,避免了繁琐的更换和清洗比色皿,同时,可在十几秒内完成数十个待测样品的测定,显出了明显的优势。
  • 徐军伟;赵蔚;钟建江
    2012, Vol.34 (2): 0.
    摘要 (141)
    灵芝细胞在液体静置和振荡培养方式下,抗癌物质灵芝酸的产量有显著的差别。采用抑制消减杂交法分离了灵芝细胞在两种不同培养方式下差异表达的基因,对构建的差减文库进行筛选后获得了一个灵芝的EST序列。根据这个EST序列,采用RACE-PCR的方法成功克隆到了灵芝G蛋白β亚基(Gb)基因(GenBank登录号GQ293361)。序列分析显示这个基因cDNA全长1217bp,编码了313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其编码的氨基酸与其他蘑菇类真菌Gβ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与Coprinopsis cinerea(XP_001830441.1)、Lentinula edodes(AAP13580.2)和Schizophyllum commune(XP_003029882.1)的一致性分别达到91%、91%和90%。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这个基因在液体静置培养方式下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振荡培养。
  • 王安亭;王祖
    2012, Vol.34 (1): 0.
    摘要 (136)
    从冬虫夏草发酵液及菌丝体中提取、分离虫草多糖,并建立样品中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乙醇沉淀法分离冬虫夏草发酵液和菌丝体中的多糖;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样品中多糖含量。用葡萄糖作为标准制作标准曲线,得到的回归方程为:y=0.0043x﹢0.0299,相关系数R2=0.9926。发酵液中虫草多糖的得率为58.38%;菌丝体中虫草多糖的含量为4.71%。发酵液多糖的重现性试验的标准差为0.0055,变异系数为0.74%,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9.9%;菌丝体多糖的重现性试验的标准差为0.0059,变异系数为1.24%,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8.57%,变异系数为1.24%。此法无需多糖纯品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精确度和准确性高、重现性好等优点,可作为检测北冬虫夏草多糖含量的优选方法。
  • 李鹏;李德舜;李志会;岳盈盈;宋楠楠;纪璇;孟红
    2011, Vol.33 (1): 0.
    摘要 (154)
    采用乙酸乙酯萃取,活性炭吸附,DEAE-SepharoseFast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G100凝胶过滤层析提取纯化杨树菇发酵液中的抗菌活性物质。紫外光谱扫描发现该抗菌活性物质在250nm有最大紫外吸收,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纯化的抗菌活性物质进行了检测。
  • 代玲玲;李婷婷;王雅玲;马堃;赵轶男;孙力军
    2010, Vol.32 (6): 0.
    摘要 (150)
    对蛹虫草固体培养物中的虫草素进行微波提取,建立了HPLC法测定虫草素含量的方法。采用Venusil MP-C18色谱柱(5μm,4.6mm×150mm),以甲醇和蒸馏水为流动相进行等梯度洗脱,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60nm。结果表明,峰面积与虫草素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0.9997),精密度高,稳定性好。经测定,试验所采用的蛹虫草中虫草素的含量为3.123mg/g。该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所需时间短,为虫草素快速分析提供了可靠依据。
  • 李迎雪;戴肖东;詹亚光
    2010, Vol.32 (6): 0.
    摘要 (149)
    从猴头菌菌丝中分离麦角甾醇并建立测定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方法:色谱柱为XTerra誖MS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98:2),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84nm,柱温为室温。结果:样品在1.02~10.2m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n=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6.69%,RSD为0.86%。结论:所建立的方法能够对猴头菌中的麦角甾醇的含量进行测定,方法准确、简便、重现性好,为猴头菌药材质量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
  • 闫文娟;李泰辉;姜子德
    2010, Vol.32 (5): 0.
    摘要 (154)
    利用比色法快速测定广东虫草人工培养子实体、液体发酵菌丝体和培养后大米培养基中虫草酸的含量,并采用水提取和乙醇提取两种预处理方法进行虫草酸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结果表明,虫草酸的最大特征吸收峰在412 nm处,质量浓度在10 mg/L^50 mg/L内线性良好,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0.0946X-0.0987,R2=0.9989;样品显色后在120 min内基本无变化,稳定性较好;样品平均回收率及RSD分别为98.83%和3.6%;广东虫草子实体、液体发酵菌丝体和培养后大米培养基中虫草酸含量不同,其中子实体的虫草酸含量最高,大米培养基中含量最低;不同预处理方法也对虫草酸含量的测定有不同影响,醇提取法的测出量高于水提取法。广东虫草子实体、发酵菌丝体、大米培养基水提液中的虫草酸含量分别为11.87%,9.49%,3.88%,醇提液中的虫草酸含量分别为17.09%,11.28%,4.03%。
  • 王雅凤;秦俊哲
    2010, Vol.32 (5): 0.
    摘要 (152)
    比较蒽酮-硫酸法与苯酚-硫酸法对桑黄多糖含量检测的影响,并对多糖稳定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蒽酮-硫酸法所测多糖含量高于苯酚-硫酸法,二者差异极显著;多糖在85℃热水中溶解最快,在黑暗条件下其含量最稳定,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与抗还原性。
  • 张丕奇;孔祥辉;刘佳宁;张介驰;于德水
    2010, Vol.32 (4): 0.
    摘要 (135)
    针对黑木耳等含少量黄酮的样品,通过比较不同黑木耳粒度及不同提取液对总黄酮提取的影响,从而确定黑木耳中总黄酮最佳提取方案,并采用三氯化铝吸光度法测定黑木耳中总黄酮含量。
  • 李荣同;龚光禄;陈连水;包水明;杜伟;廖成宁
    2009, Vol.31 (6): 0.
    摘要 (147)
    以菌核侧耳为材料,对菌丝染色技术的研究表明,液体培养菌丝方便且效果好;F.A.A固定液渗透力强,固定时间短;Gymea染液染出的菌丝,可明显地观察到菌丝隔膜和细胞核数目,也可清晰地反映出是否存在锁状联合,从而稳定可靠地鉴定出单双核菌丝。
  • 蔡振优;张拥军
    2009, Vol.31 (5): 0.
    摘要 (143)
    为探讨粉碎工艺对黑木耳多糖提取率的影响,以黑木耳多糖得率为指标,分别采用超微粉碎法及普通机械法两种不同的粉碎工艺,研究粉碎粒度对黑木耳多糖溶出量及溶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木耳多糖水提的最佳条件下,原料粒度对黑木耳多糖的溶出量影响很大,粒径越小,多糖的溶出量越大,但对多糖溶出率的影响不同。
  • 李志军;黄芳;赵晨;孟玲;宋爱荣
    2009, Vol.31 (4): 0.
    摘要 (153)
    为了探讨蒽酮-比色法测定灰树花多糖含量的最佳条件,试验采用沸水水浴不同时间、冰水冷却后不同静置时间的前处理方法测定灰树花提取物的总糖含量。采用酒精浓度为65%、70%、75%、80%、85%、90%、95%、100%,酒精倍数为10倍、25倍、40倍、50倍的稀释浓度,以蒽酮-比色法测定灰树花提取物还原糖含量。结果:沸水水浴不同时间处理对样品总糖含量的影响较大,沸水浴6min后,冷却所测定的总糖含量最高,总糖含量为73.74%。静置时间的长短对吸光值影响不大,在静置4h内测定值稳定性好;不同酒精倍数及不同酒精浓度对样品的还原糖测定结果影响较大。加入50倍酒精、浓度为80%的处理,所测得的还原糖含量最高为15.21%。因此,在灰树花提取物还原糖含量测定时,采用80%的酒精定容至50倍为宜。
  • 于加平;赵荣;林瑶;王建华
    2009, Vol.31 (4): 0.
    摘要 (158)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直接测定了杏鲍菇、秀珍菇和榆黄蘑中铁、锰、锌、铜的含量,运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这3种食药真菌中硒的含量。选用硝酸和高氯酸(5∶1)混合消化液进行消化。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介于0.76%-2.12%,回收率介于95.8%-103.2%。结果表明,榆黄蘑、秀珍菇和杏鲍菇中含有较高的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铁、锰、锌、铜和硒等,揭示了这3种食药真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 李凤林;李应华
    2009, Vol.31 (3): 0.
    摘要 (142)
    采用超声波提取法对白灵菇多糖进行提取,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出最佳提取工艺。研究表明,超声波提取法白灵菇多糖提取率为22.49%,远高于热水浸提法提取率。
  • 张素霞
    2009, Vol.31 (3): 0.
    摘要 (150)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脂酯技术从香菇中萃取油脂,对脱脂后的香菇粉采用浸提法提取香菇多糖,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得出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40℃,CO2流量25L/h,萃取时间2h,总多糖提取率为6.57%。该方法与传统水浴浸提方法相比,提取率高出3.53%,为传统样的2.16倍,产品色泽和风味更接近标准品。
  • 马淑凤;刘长江
    2009, Vol.31 (1): 0.
    摘要 (159)
    提取时问、液固比(倍)、提取温度是影响热水法提取白灵菇菌丝体多糖的3个最重要的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和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方法,得出提取白灵菇菌丝体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3.8h,液固比52.5倍,提取温度95%,在此条件下,白灵菇菌丝体多糖含量可以达到6.39%。
  • 苏雅乐其其格
    2008, Vol.30 (5): 0.
    摘要 (149)
    以白灵菇为试材,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其水溶性多糖。测得白灵菇中水溶性多糖含量为6.76%,平均回收率为96.42%,RSD为0.67%;采用超声波技术提取黄酮类物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测得总黄酮的含量为0.68%,平均回收率为99.12%,RSD为0.73%。
  • 葛健康;孔毅;张佰鹏
    2008, Vol.30 (4): 0.
    摘要 (154)
    灰树花真菌在栽培过程中往往蓄积重金属,使其含量超标。试验通过对2种重金属去除方法的考察,建立了去除灰树花子实体多糖中重金属的方法。方法:分别采用EDTA和阳离子交换树脂法去除灰树花子实体多糖中的重金属,根据GB/5009[1]的规定,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原子荧光光度法对去除前后灰树花粗提物中铅,镉,铜,汞,砷等重金属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732型阳离子树脂法对灰树花子实体多糖的脱重金属效果优于EDTA法。结论:732型阳离子树脂法可用于灰树花子实体多糖中重金属的去除,方法简便,,产品收率高且价格便宜。
  • 陈莉
    2008, Vol.30 (1): 0.
    摘要 (150)
    毛木耳是异宗结合的四极性菌类,每个担子上通常有4个担孢子,担孢子经培养可制成菌种。但由于担孢子的生长发育状况不同,其后代的生活力强弱也不同。因此,在孢子的大群体中,既存在着生活力较强的、繁殖效果较好的孢子,又存在着生活力较弱的、繁殖效果较差的孢子。
  • 蔡碧双;林纪昀;邵幼岩;徐金森
    2008, Vol.30 (1): 0.
    摘要 (166)
    建立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测定食、药用菌微量元素的方法,并对闽南地区常见的6种食、药用菌的6种微量元素锌(Zn),铜(Cu),铅(Pb),砷(As),汞(Hg)和镉(Cd)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在所测得的6种食、药用菌中,不同的微量元素含量差别较大,其中Zn含量以巴西蘑菇最高(72.35μg/g),银耳最低(26.40μg/g),Cu含量以巴西蘑菇最高(47.77μg/g),黑木耳最低(8.67μg/g),Pb、As含量则分别在0~6.43μg/g和0.13~0.85μg/g之间变动,而Hg的最高含量为4.69μg/g,Cd的最高含量为0.50μg/g,这些结果可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膳食及药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赵阳楠;常继东
    2007, Vol.29 (3): 0.
    摘要 (164)
    通过苯酚硫酸法和间接碘量法分别测定同-样品灵芝多糖的含量,两种方法测得总糖含量的结果基本-致,分别为2.04%和2.07%,其中间接碘量法测得样品中原有还原糖含量为0.80%,灵芝多糖含量为1.27%。两种方法均操作简便,稳定可行,较之苯酚硫酸法,间接碘量法更加科学合理。
  • 高建华;郭艳翔;刘佳宾;王金胜
    2007, Vol.29 (2): 0.
    摘要 (170)
    试验以杏鲍菇菌丝体为材料,优化了3种方法(直接法、甲苯破壁法、超声波破壁法)提取SOD的条件。并通过比较,确定甲苯破壁与超声波破壁法均比直接法效果好,同时,甲苯破壁法效果最佳。但考虑到超声波法无污染,更加适合工业化生产。
  • 刘天学
    2006, Vol.28 (6): 0.
    摘要 (167)
    采用半平板培养法检测平菇菌种质量,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等特点。
  • 雷萍;孙悦迎;张文隽;张慧;毛勇;邓媛
    2006, Vol.28 (5): 0.
    摘要 (156)
    试验以苯酚—硫酸法测定猪苓液体发酵菌丝体粗多糖含量,用葡萄糖与猪苓多糖注射液做标准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葡萄糖做标准品所测定的多糖含量稍大于猪苓注射液做标准品测定的多糖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