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驯化”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韦春某 莫忠妹 何荣健 张志昌 冯立健 王 涛 顾 娇 杨田婷 顾昌华
    2025, Vol.46 (2): 10.
    摘要 (11) PDF (9)
    对商业化栽培的羊肚菌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交配型鉴定,采用组织分离、多孢分离获得羊肚菌纯菌株,进行冬闲稻田搭建简易竹棚栽培试验。该菌株鉴定结果为七妹羊肚菌菌株(Morchella eximia),其交配型基因MAT1-1-1约为1 700 bp,MAT1-2-1 约为1 200 bp。七妹羊肚菌多孢分离菌株(DB19)比组织分离菌株(19)的栽培种菌丝生长速度快、总产量高,单菇鲜(干)质量更高,菌盖更长、菌柄更短、出菇更密;多孢分离菌株形成的菌霜多,出菇均匀、品质更好。两种方式分离的七妹羊肚菌菌株栽培表现差异很大,多孢分离菌株表现优于组织分离菌株。
  • 何小春 赵 岑 杜成志 陈英健 李敏敏 王晓军 李 慧 武恩斯 赵翠敏 张兰迎
    2025, Vol.46 (2): 15.
    摘要 (10) PDF (8)
    目的:了解代料栽培灵芝菌株特性。方法:对引进14个灵芝菌株进行代料栽培比较试验,考察对比供试菌株的菌丝体特征、子实体性状、孢子粉产量等生物学指标及生物活性成分含量。结果:沪农灵芝1号、新大片菌株子实体菌盖大而厚、圆正,适宜采收灵芝子实体;沪农灵芝1号、LCN-8、LCN-14菌株孢子粉产量高,适宜用于收获灵芝孢子粉;灵芝23菌株子实体菌柄长、菌盖小、造型独特,适宜制作灵芝盆景;新大片、沪农灵芝1号、灵芝23、沪农CT菌株子实体或孢子粉生物活性成分含量高,适宜用于灵芝功能成分的提取。结论:经对比分析,供试灵芝菌株各有特点,生产者可视用途选用适宜灵芝菌株。
  • 曹建刚 毛仪楠 陈再民 李文强
    2025, Vol.46 (2): 22.
    摘要 (6) PDF (8)
    新科(编号X,双核菌丝)×黑威15(编号H,66株单核菌丝)单双杂交,获得荧光显微镜镜检有锁状联合的8株杂交菌株,将杂交菌株与亲本进行拮抗试验,结果表明:编号为XH30、XH60、XH71、XH140、XH150的杂交菌株与亲本有拮抗反应,确认为杂交菌株;以黑威15为对照进行出耳试验,结果表明:杂交菌株XH140出耳芽快(7 d)、早熟、出耳整齐、耳大,耳片黄褐色、半筋,抗逆性强、适应性好、产量高,比对照(黑威15)增产44%,增产幅度较大,综合表现优良。对杂交菌株XH140进行基因组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杂交菌株XH140子代跟任一亲本的相似度在60%以下,遗传差异较大,结合出耳试验性状分析XH140菌株杂交成功,可进行栽培试验及DUS测试评价。
  • 沈新芬 郁 巍 李增红 王 婷 刘小英
    2025, Vol.46 (1): 22.
    摘要 (35) PDF (0)
    目的:筛选出适宜林下栽培的高产优良羊肚菌菌株。方法:比较5个羊肚菌菌株的平板菌丝生长速度、长势,在林地小拱棚栽培播种后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经济性状,产量等表现。结果:羊肚菌菌株LG1、YB3产量高,菌丝生长表现较好,子实体形态优良,综合表现较好,适合林下栽培。
  • 连 珊
    2025, Vol.46 (1): 26.
    摘要 (13) PDF (0)
    目的:筛选适合茶枝屑代料栽培的灵芝菌株。方法:用闽北常见茶树的茶枝屑代料栽培5个灵芝菌株,考察试验灵芝菌株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经济性状、产量及多糖含量等。结果:供试菌株灵芝1在茶枝屑培养料中,菌丝长势旺,但菌丝长速较慢,与芝 119(CK)无显著差异;其原基形成及分化较芝 119(CK)快;袋产量最高,与芝 119(CK)差异显著,与试验其他菌株差异极显著;子实体呈黄红色、朵形好、商品性状优;孢子粉产量较高,与芝 119(CK)无显著差异;子实体中多糖、三萜含量较高。结论:试验初步筛选出适合茶枝屑代料栽培的灵芝菌株灵芝1。
  • 贺新生 张锐杰 杨 锡 林志强 陈 波
    2025, Vol.46 (1): 31.
    摘要 (19) PDF (0)
    简单的多孢分离法无法得到遗传性状一致的纯菌种,而多孢培养物经多次菌丝纯化(边缘、尖端)后可得遗传性状单一的纯菌种。总结介绍同宗结合、异宗结合物种的遗传学基础及孢子收集方法,从多孢混杂培养物中获得单一遗传性状菌种的操作方法、检测方法。讨论多孢菌种、混合播种、多孢杂交、多孢融合等方法和术语的谬误。
  • 沈 琦 高智涛 范冬茹 高云虹 郭 兴
    2024, Vol.46 (6): 13.
    摘要 (38) PDF (19)
    目的:研究15个黑木耳菌株的遗传差异,创建DNA 指 纹 图 谱 。 方 法 :采 用 ISSR 分 子 标 记 技 术 、UPGMA 聚类分析法。结果:在 28 条 ISSR 引物中选择19条核心ISSR引物对15个黑木耳菌株资源进行扩增,结果产生91个条带,其中包括87个表现出多态性的条带,多态条带比达 95.60%。UPGMA 聚类分析显示,这15个黑木耳菌株的遗传相似度为0.51~0.98,平均相似度为 0.65。基于遗传距离,这 15 个菌株被分为 4 个分组:第 1组 8个,第 2组 5个,916黑木耳菌株独立成第 3组,野生 2 黑木耳菌株独立成第 4 组。结论:研究成果成功为黑木耳种质资源的归类和辨识提供了重要参考,建立了一套有效的DNA指纹图谱。
  • 郭显会 李膳利 王 杰 余彬情 石荣光 李 星 李琳琪 孙厚静 陆兰芳 周剑南
    2024, Vol.46 (6): 18.
    摘要 (34) PDF (17)
    以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公山 1株野生侧耳菌株为研究对象,组织分离培养并鉴定该菌株,初步研究菌丝生物学特性并驯化栽培。结果表明:该菌株为肺形侧耳,其菌丝生长培养基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酵 母 粉 ,最 适 pH 为 5.0~6.0,菌 丝 生 长 最 适 温 度 为30 ℃;驯化栽培生物学效率为 72.80%,野生子实体与驯化栽培子实体在形态上存在一定差异。
  • 孙联合 丁亚通 郜熙阳 史红鸽 班新河
    2024, Vol.46 (5): 19.
    摘要 (25) PDF (0)
    目的:为推动驻马店市香菇产业发展,提供能够适应当地自然条件、满足市场需求的春栽香菇优良菌株(品种),在驻马店市驿城区开展春栽香菇菌株比较试验,以筛选出高产、优质、越夏性能好、适合驻马店市春季栽培的香菇菌株。方法:考察申香215、申香16、申香 1504、L808、七河 9 号、130、9608 7 个香菇菌株春季栽培的农艺性状表现。结果:7个香菇菌株均可春季栽培,但子实体经济性状、产量及生物学效率表现有差异;其中菌株申香 1504 产量最高;菌株 L808 菌盖相对较大、较厚,越夏能力稍差;菌株申香16转色最快,菇形圆正、菌柄长短粗细适中;菌株七河9号菇形较好,菌盖质地紧实;菌株 130、申香 215 产量高、商品性好,同时越夏性能较好,建议作为主栽菌株推广。
  • 刘翼成 邹 明 鲁欣欣 朱 坤 甄俊琦 靳荣线
    2024, Vol.46 (5): 22.
    摘要 (27) PDF (0)
    为筛选出适宜豫北地区早秋、秋冬季栽培的平菇品种,比较 3 个平菇品种和 1 个对照品种在早秋、秋冬季的菌丝生长情况、菌袋污染率、子实体农艺性状及生物学效率。结果表明:供试平菇品种早秋栽培与秋冬栽培的菌丝长势无明显差异,但秋冬栽培菌丝生长速度显著下降,生育期及子实体生长期明显变长,产量大幅下降。平 3可作为豫北地区早秋季主推平菇栽培品种,平 6、平 5可作为早秋季搭配品种;平 5可作为豫北地区秋冬季生产主推品种搭配用种,平 6、平 3 均不宜作为秋冬季栽培用种。
  • 梁卫驱 喻孟君 陈 彦 莫坚强 黄 皓 罗华建 吴代应
    2024, Vol.46 (6): 22.
    摘要 (81) PDF (16)
    为获得适宜东莞市栽培的优良大球盖菇菌株,试验观察比较 8个大球盖菇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抗逆能力、菌丝满袋用时、子实体经济性状、产量及生物转化率等指标。结果表明:菌株 2-1 菌丝生长速度最快,满袋最早,且菌丝洁白浓密,产量、生物转化率最高 ,分 别 为 13.95 kg/m2、69.75%,菇 形 指 数 最 好 ,为0.71;其次是菌株 B3,产量、生物转化率较高,分别为13.39 kg/m2、66.95%。这两个菌株均具有较高栽培潜力,可在东莞市推广应用。
  • 王 蕾
    2024, Vol.46 (5): 26.
    摘要 (20) PDF (0)
    对 4 株长裙竹荪菌株 D1、D3、D0015、D89进行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供试长裙竹荪菌株菌丝长势均粗壮、浓密、洁白,菌株 D89子实体原基形成时间最早 ,鲜 菇 产 量 最 高 ,为 2.270 kg/m2,生 物 学 效 率 达22.70%;菌株D1原基形成时间仅比菌株D89晚1 d,且产量次于菌株 D89,为 2.186 kg/m2,生物学效率达 21.86%;D0015 原 基 形 成 时 间 与 菌 株 D1 相 同 ,产 量 第 三 ,为2.034 kg/m2,生物学效率达 20.34%。菌株 D89、D1较适宜三明市将乐县栽培,可推广栽培。
  • 马 政 钱小华 杨 扬
    2024, Vol.46 (5): 28.
    摘要 (28) PDF (0)
    为考察羊肚菌在泰州市的适应性,进行六妹羊肚菌和七妹羊肚菌示范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六妹羊肚菌、七妹羊肚菌均适宜在示范地栽培,但羊肚菌性状表现不同。李堡社区基地栽培的六妹羊肚菌、南港村基地栽培的七妹羊肚菌子实体较为细长,孙舍村基地与南港村基地栽培的六妹羊肚菌较短粗;孙舍村基地栽培的六妹羊肚菌产量最高,折算每 667 m2产量为971.57 kg,南港村基地栽培的七妹羊肚菌产量最低,折算每667 m2产量为461.99 kg。
  • 姚强 张元祺 李文刚 韩建东 苏敬红 孙铂森 黄春燕 王前翔 杨鹏 谢业水 何立坤 武彬*
    2024, Vol.46 (4): 21.
    摘要 (34) PDF (0)
    目的:为羊肚菌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产菌株选择提供参考,消除同一菌种连作对生产的影响。方法:以山东省不同地区15个羊肚菌菌株为材料,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00条引物进行扩增、电泳,并从中筛选出条带清晰、重复性高和特异性强的引物,在供试羊肚菌菌株中进行扩增,利用软件对电泳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22条引物共扩增出223条DNA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94条,占总扩增片段数的42.15%,供试羊肚菌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855 0~0.975 0,平均遗传相似系数0.917 2;供试羊肚菌菌株主要分为3个类群,同一地区的羊肚菌菌株间有一定差别,但不同地区的不同羊肚菌菌株间遗传关系较为接近,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引入的种源相同或者相近。该结果为羊肚菌生产及其种质资源的分类和遗传进化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 徐鹏亮 邹明 鲁欣欣 朱坤 甄俊琦 靳荣线*
    2024, Vol.46 (4): 25.
    摘要 (38) PDF (0)
    目的:筛选适宜豫北地区早秋栽培的平菇菌株。方法:考察供试10个菌株的菌丝长势、菌袋污染率、子实体农艺性状及生物学效率,计算子实体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考察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结果:供试菌株出菇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0.87%~24.14%,多样性指数为1.51~2.18,菌丝长势和菌柄直径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综合各项指标,菌株平6、平3综合性状优于平CK,可作为豫北地区适宜早秋栽培的主推平菇菌株。
  • 李凤美 刘连强 张志军* 陈晓明 张扬 罗莹 訾惠君 李淑芳 王文治
    2024, Vol.46 (4): 29.
    摘要 (38) PDF (0)
    目的:采用单双杂交法选育优良猴头菇新菌株。方法:以猴头菇刺长、He-6 菌株为杂交亲本,将He-6 不同单核菌株与刺长双核菌株进行单双杂交,比较杂交菌株菌丝的生长速度、长势,并进行先导核验证试验。结果:He-6 菌株经单孢分离获得33 个单核菌株,单双杂交后获得30个杂交菌株,最终筛选出4个杂交菌株,其菌丝生长速度、长势优于亲本;同时杂交菌株拮抗试验也证实猴头菇单双杂交中存在“先导核效应”。
  • 吴汉琼
    2024, Vol.46 (4): 33.
    摘要 (32) PDF (0)
    对引进的平菇K6、V9、X6、U1、W9 菌株进行栽培试验,观察其子实体形态、颜色、菌柄着生方式等,比较平菇子实体经济现状、产量,计算生物学效率。结果表明:试验平菇菌株中K6 菌株的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可作为福州地区适栽平菇的菌株。
  • 范冬茹 郭 兴 高智涛
    2024, Vol.46 (3): 25.
    摘要 (82) PDF (0)
    目的:分离、鉴定采自小兴安岭地区的1株野生桑黄(编号YS-1),并分析其生物活性。方法:测序获得ITS 序列,分子生物学鉴定野生菌株,比色法检测分析子实体的活性成分和营养物质。结果:经测序获得YS-1 菌株的一条长为742 bp 的基因序列,经过BLAST 比对,确定该野生菌株为鲍姆桑黄( Sanghuangporus baumii )。YS-1菌株子实体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由高到低为总多糖、总三萜、总黄酮、总酚,分别为 1.08 g(/ 100 g)、0.364 g(/ 100 g)、0.322 g(/ 100 g)、0.227 g(/ 100 g)。YS-1子实体共检测出16种氨基酸,包括人体所必需的7种氨基酸。
  • 陈霞娜 丁李春* 李志刚
    2024, Vol.46 (3): 28.
    摘要 (35) PDF (0)
    目的:筛选适宜茶枝屑代料栽培的优良灵芝菌株。方法:用茶枝屑代料栽培8个灵芝菌株,考察其性状表现。结果:供试灵芝菌株中红芝菌株在茶枝屑代料中,菌丝长势旺、满袋用时最短,为26 d,单袋产量与其他菌株差异极显著,子实体呈大红色、朵形好,商品性状优;子实体有效成分多糖、三萜质量分数为2.42%、1.99%,分别超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含量的169%、298%。结论:试验初步筛选出适宜茶枝屑代料栽培的优良灵芝菌株。
  • 赵 倩 马 振 杨若璇 赵 鑫 梁倩倩 牛 鑫*
    2024, Vol.46 (3): 31.
    摘要 (64) PDF (0)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采自祁连山的1株野生毛头鬼伞菌株,研究该菌株基本生物学特性,开展以棉籽壳为主料的出菇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为毛头鬼伞( Coprinus comatus );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酵母粉,最适碳氮比为80∶1,最适pH为8,最适生长温度为25 ℃;棉籽壳栽培生物学效率达88%。
  • 夏会楠 李东晓 冯 璠 孙 悦 王春霞 郑素月*
    2024, Vol.46 (3): 37.
    摘要 (20) PDF (0)
    以1株平菇白色变异菌株以及黑色出发菌株为试验材料,采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两个菌株进行重测序,针对InDel变异位点设计17对引物对两个菌株的孢子单核菌株及杂交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重测序获得平菇白色变异菌株1 763 Mb高质量数据,平菇黑色出发菌株1 779 Mb高质量数据,在平菇白色变异菌株检测到331 099个InDel变异位点,在平菇黑色出发菌株中检测到339 682个InDel变异位点。随机选择InDel变异位点并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试验,最终选择17对引物对变异菌株的单核菌株以及杂交菌株进行PCR扩增,研究其遗传多样性;结果17对引物中P4、P7、P8、P9、P14菌株具有明显的多态性。进一步对12个平菇杂交菌株进行扩增,共扩增出30条清晰条带,其中扩增条带最多的引物是P9菌株,共扩增出9条条带,扩增引物最少是P14菌株,扩增出3条条带,多态性位点占66%。用5对引物对12份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平菇P9菌株扩增条带中多数材料均能在760 bp处扩增出多态性条带。
  • 刘叶高 陈新淇
    2024, Vol.46 (2): 18.
    摘要 (132) PDF (0)
    将野外采集的茶树菇进行分离提纯,得到纯培养物。为探究其是否为新菌种以及最适的培养条件,进行菌丝拮抗试验、菌株鉴定以及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拮抗试验确定其与茶树菇-5等菌株不同;经鉴定确定其为Agrocybe sp.(田头菇属),是潜在的新种,并命名为茶树菇-20;菌丝生物学特性试验确定茶树菇-20菌丝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 ℃,培养基最适含水量为60%左右,最适生长pH为6~7,最适光照强度为0 lx,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和麦芽浸膏琼脂培养基。
  • 周 刚 冯德品 申露露 李克彬 夏 辉 谭 艳 高新章 黄利民 刘世玲*
    2024, Vol.46 (2): 22.
    摘要 (145) PDF (1)
    目的:筛选开发野生硫黄菌资源。方法:以野外采集的1 株硫黄菌为试验材料,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片段分子生物学鉴定法对其进行鉴定,并开展驯化栽培试验。结果:该真菌为硫黄菌( Laetiporus sulphureus ),对其驯化栽培最终成功出菇。结论:试验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 王静之 柏秋月 陈再民 毛仪楠 许 广 杨 锐 张 杰
    2024, Vol.46 (2): 25.
    摘要 (300) PDF (0)
    目的:筛选出适宜短袋地摆栽培的毛木耳菌株。方法:对引进的5个毛木耳菌株开展短袋地栽对比试验,考察供试毛木耳菌株菌丝生长速度、萌发用时、满袋用时、长势,毛木耳子实体原基生产期、污染率、产量和生物转化率等。结果:毛木耳781、新耳王菌株表现最好,抗杂能力强,原基形成快且整齐,生产周期短,产量高,干湿比大,单袋产量分别为105.25 g、100.01 g。结论:毛木耳781、新耳王菌株在商洛市具有较好推广价值。
  • 郁 巍 王 婷 李增红 刘小英 沈新芬*
    2024, Vol.46 (2): 28.
    摘要 (152) PDF (0)
    目的:筛选出适合在林下栽培的产量高、品质好的优良大球盖菇菌株。方法:比较分析5株大球盖菇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状况及菌落特征,并进行林下出菇试验,比较其子实体的性状、产量。结果:HS6号和HS8号菌株菌落圆正,菌丝洁白浓密、长势良好,菌盖肥厚,菌柄粗壮,产量较高,具有较高的栽培潜力,适合在林下栽培推广。
  • 高恋恋,王新童,张 浩,涂 镜,曾粮斌,魏宝阳*
    2024, Vol.46 (1): 18.
    摘要 (177) PDF (0)
    对采自湖南省沅江市天下第一芦苇荡的一株野生鳞伞进行组织分离纯化并鉴定。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其固体培养条件,探究液体培养基中0.3%附加基质对液体菌丝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鉴定为硫黄鳞伞(Pholiota conissans),菌丝最适固体培养条件为25 ℃,pH 6,无光照,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无机盐为磷酸二氢钾、硫酸镁。液体培养基中添加0.3%的麸皮,可显著提高液体菌丝生物量和菌丝球密度。结果将为硫黄鳞伞的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 刘先超,常培丹,彭 熙,伍 乐,杜 萍*
    2024, Vol.46 (1): 24.
    摘要 (180) PDF (0)
    为筛选栽培性状优良的平菇菌株,比较6个平菇菌株母种、原种和栽培料中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形态特征、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结果表明:6个平菇菌株母种、原种的菌丝日均生长速度快慢顺序均为菌株yh2>菌株p39>菌株平x>菌株平2011,菌株平2011在栽培料中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与菌株平x、平15的菌丝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6个平菇菌株子实体产量高低顺序依次为菌株yp2>菌株yh2>菌株平x>菌株p39>菌株平2011>菌株平15。综上,平菇菌株yp2的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子实体商品性状良好,生物学效率最高,为87.8%,适宜中高温季节出菇。
  • 何荣健,雷佳玉,杨 慧,岑 香,杨 昆,顾昌华* 
    2024, Vol.46 (1): 28.
    摘要 (302) PDF (0)
    以在梵净山收集的7个野生灰树花菌株为材料,进行形态特征评价、遗传距离分析及菌丝培养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形态差异显著,HSH-7、HSH-4和HSH-5菌株形态特征最佳,菌株间遗传距离较小,但普遍存在拮抗反应;供试菌株长势普遍较旺,菌株间生长速度差异显著,HSH-1、HSH-7菌株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分别为4.61 mm/d 和4.44 mm/d。综合分析,HSH-1、HSH-2、HSH-4、HSH-5 和HSH-7 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表现均良好,可作为优良种质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 查 波,王文丽,余文娟,崔文浩*
    2024, Vol.46 (1): 31.
    摘要 (199) PDF (0)
    为探究不同保藏方法对羊肚菌菌种的保藏效果,以六妹羊肚菌( M.sextelata )为试验材料,设计5种菌种保藏方法,观察比较不同保藏方法下羊肚菌菌种的生长及出菇情况。结果表明:利用烘干子实体法保藏羊肚菌菌种6个月后,菌丝生长速度快于其他处理,小区产量为2 711 g(/ 6 m2),单菇质量为16.84 g,折干率为15.77%,产量和品质均达到衢州市标准水平。同时,烘干羊肚菌子实体法经济简便,适宜用于羊肚菌菌种的长期保藏。
  • 霍文严,乔 婷,贺雪莲,戴 璐,刘 愚,祁 鹏,张黎光,路鹏鹏,江 鑫,李峻志
    2023, Vol.45 (6): 17.
    摘要 (196) PDF (0)
    通过对连续传代培养的羊肚菌菌株稳定性与生产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初筛试验中出菇性能良好的菌株在连续传代培养过程中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即菌株连续传代培养6~7代(50~60 d)后,其菌丝的生长速度及菌落形态与初始菌株相比,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基于以上发现,研究以16株羊肚菌菌株为试验菌株,经初筛、复筛、中试等,获得能够适应秦巴山区气候环境特点的稳产羊肚菌菌株SMM-06、SMM-07。
  • 陈诗杰,宋昀程,陈 静,钱正祥,李金鑫
    2023, Vol.45 (6): 22.
    摘要 (105) PDF (0)
    为获得适宜工厂化瓶栽的灰树花潜力菌株,试验观察比较8个灰树花菌株的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度,单产、出菇率、栽培周期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灰树花菌株GF-1和GF-6菌丝生长浓密,生长速度适中,单瓶均产分别为94.56 g、90.96 g,出菇率高,污染率低,栽培周期短,子实体紧凑,品质优良,是适合工厂化瓶栽的优势灰树花菌株。
  • 黄惠绿
    2023, Vol.45 (6): 26.
    摘要 (157) PDF (0)
    目的:为了筛选出适宜于工厂化栽培的双孢蘑菇专用新品种。方法:在前期预试验基础上,工厂化菇房条件下,进行3个双孢蘑菇品种工厂化栽培比较试验,综合比较菌丝长势、产量、菇质、耐褐变能力等。结果:试验条件下,福蘑78发菌速度相对较快,菌盖最厚为(2.46±0.069 9)mm,较耐褐变,菇单产最高为(18.845±0.773 5)kg/m2,其次为W192,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单产较低的M623为(16.205±1.237 5)kg/m2,与福蘑78、W192存在显著差异。福蘑78示范性栽培结果,其出菇比对照W192早1 d,出菇均匀,丛生菇少,子实体紧实,鳞片少,菌盖厚、抗褐变能力强;平均鲜菇产量为21.8 kg/m2,略高于对照品种。福蘑78综合性状优于对照品种W192,可以作为福建省漳州市双孢蘑菇工厂化专用品种,并进一步示范推广。
  • 曹建刚,李存玲,刘 阳,毛仪楠,陈再民,陈鹏博
    2023, Vol.45 (6): 30.
    摘要 (119) PDF (0)
    以商洛市主栽品种黑威15为对照,分离鉴定两株秦岭野生黑木耳菌株,并进行出耳试验,考察两株秦岭野生黑木耳菌株特性,为商洛市黑木耳品种选育、改良提供新的种质资源。结果:经分子生物学鉴定,采集的两株秦岭野生黑木耳菌株均为木耳属,黑木耳;出耳试验结果,丹凤野生黑木耳菌株比对照黑威15早熟、产量高、抗杂抗逆性强、耐高温,有望成为优良黑木耳菌株,缺点是颜色偏黄;山阳野生黑木耳菌株比对照黑威15产量低、抗杂抗逆性弱、不耐大水和高温,但其具有耳芽形成快、早、整齐,早熟,颜色黑的优点,可以用来作为杂交选育亲本。
  • 李东晓,夏会楠,张庆桥,曹素敏,郑素月
    2023, Vol.45 (5): 26.
    摘要 (102) PDF (0)
    收集比较13株平菇菌株,筛选适宜工厂化栽培的菌株。结果表明,平菇“冀平15”(试验编号P10)出菇周期最短、现蕾时间早,菇蕾数量多;“冀平16”(试验编号P11)菇形美观,商品性状好,第一潮菇生物学效率较高,是工厂化小黑平生产的理想平菇菌株;“双抗黑平”(试验编号P12)子实体数量多、生长快,第一潮菇生物学效率最高,是工厂化栽培平菇优选高产菌株。
  • 陈德荣,陈国龙,卢玉文,秦延春,韦锦福,刘明福,廖芳贤,李永明,丘献娟
    2023, Vol.45 (5): 29.
    摘要 (92) PDF (0)
    对桂东南四个秋季毛木耳品种开展床架式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品种新耳王第一潮生物学效率最高,为55.61%,品质最好,其次为木耳781、木耳9号、台毛1号,第一潮生物学效率分别为54.89%、48.07%、42.09%,新耳王最适宜在桂东南地区秋季栽培,木耳781、木耳9号、台毛1号可作为桂东南地区秋季栽培储备品种。
  • 赵晶,杨燕,李新荣,曹蓓蓓
    2023, Vol.45 (5): 32.
    摘要 (105) PDF (0)
    目的:筛选出适宜陇南市夏季栽培的香菇品种,以期提高香菇产量,增加陇南市菇农收入。方法:引进比较10个香菇品种的菌丝满袋用时、转色用时、现蕾用时、采收用时、产量和子实体性状。结果:香菇武香1 号的平均单袋产量最高,达1 020 g,生物转化率达85%,全生育期为187 d,都香1 号和808 表现其次,这3 个品种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在陇南市示范推广栽培。
  • 苏昌龙,龙翔,陆承云,顾艳梅,彭鹤陶
    2023, Vol.45 (5): 34.
    摘要 (99) PDF (0)
    近年来,黔东南州为挖掘冬闲田土地资源,高效开发冬季农业,示范推广“稻-菌”轮作羊肚菌栽培模式,促进农民增收。试验比较7个羊肚菌菌株稻田,规模亦呈逐年上升趋势,栽培结果表明六妹高原红菌株产量最高,为230.22 kg/667 m2。试验为稻田栽培羊肚菌菌株选用提供了参考。
  • 刘玥,梁珍,赵坤,李林辉
    2023, Vol.45 (4): 22.
    摘要 (162) PDF (0)
    以羊肚菌母种F1,两株子囊孢子单胞菌株Fa2、Fa67及其对应的组织分离菌株Ft2、Ft67 五株六妹羊肚菌菌株为试验材料,比较其菌丝培养基最适宜碳氮源、菌核量、产量,以期筛选优良的羊肚菌栽培菌株。结果表明,由子囊孢子选育优良羊肚菌栽培菌株的方法可行,试验为人工栽培羊肚菌优势菌株筛选与保种提供参考。
  • 陈雪,龙芳,姚南
    2023, Vol.45 (4): 25.
    摘要 (292) PDF (0)
    为筛选出适宜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栽培的高产、优质、抗逆的香菇品种,进行10个香菇品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香菇0912适宜中高温出菇,出菇效果好,生物学效率、产量最高,抗杂性强,品质优;香菇808、香菇130、庆元212适宜中温出菇,生物学效率较高,抗杂性较好,品质较好;香菇135适宜中低温出菇,生物学效率较高,抗杂性较好,品质良好。上述5个香菇品种均适宜在贵阳市栽培。
  • 秦延春,祁亮亮,黄奕洲,陈国龙,丘献娟,韦锦福,卢玉文
    2023, Vol.45 (4): 28.
    摘要 (276) PDF (0)
    对引进的双孢蘑菇W192、福蘑38、福蘑58菌株进行比较试验,考察其菌丝生长情况、原基形成用时、第1潮菇采收期、出菇周期、产量、生物转化率等。结果表明,福蘑58 出现原基比其他供试菌株提早2~3 d,第1潮菇始收期比其他供试菌株提早1~2 d;福蘑58子实体综合性状好,产量最高,生物转化率高,适宜在玉林市示范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