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题综述
  • 李永镇;李春花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黑木耳栽培技术的发展在吉林省延边州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木段栽培黑木耳技术、地栽“V”形口黑木耳技术、地栽钉子眼黑木耳技术、托袋立体棚栽黑木耳技术。
  • 李玉;于海龙;周峰;王瑞娟;李正鹏;郭倩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光照光线波长、强度及光照频率在食用菌生产中对菌丝生长、原基形成及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食用菌生产中光线作用的研究方向。
  • 产业论坛
  • 王永显;朱一明;姜鹏;王向积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生理生化
  • 苏明声;高建;孙艳红;谢小梅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实验观测了不同碳源、氮源、碳氮比、温度、pH对粗皮针层孔菌菌丝的生长影响。结果显示粗皮针层孔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酵母膏;最适碳氮比是35:1;菌丝适宜生长的温度和pH值分别为32℃、6.0。试验为粗皮针层孔菌的菌种生产、液体发酵、子实体人工驯化栽培工艺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 资源调查
  • 郑焕春;栾泰龙;施汉钰;李淑玲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深层发酵
  • 杨杰;程红艳;孙绪春;韩晓芳;叶云霞;孟俊龙;常明昌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蛹虫草菌丝生物量为指标,通过对发酵罐接种量、装液量、通气量和发酵起始pH的单因素实验,对发酵罐培养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接种量为20瓶(500mL)/罐(60L),装液量为35L/罐,通气量为0.9m3/h,最适的起始pH6.45。
  • 陈力力;刘红;邹正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常用的金针菇杂交19作为供试菌株,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液体菌种摇瓶培养条件,熟料袋栽法确定用于子实体栽培的液体菌种的最佳种龄。研究结果为在摇床转速170r/m1n、装瓶量60mL、接种量10%、培养温度25℃条件下培养的金针菇菌丝体生长最好,菌丝生物量1.34g/100mL,培养5d的液体菌种用于栽培所获得的生物学效率最大为118%。
  • 育种驯化
  • 郭钟尧;姜辉;贾培培;郭立忠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从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角度,利用SRAP和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7个金针菇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SRAP共扩增出469条DNA条带。大部分条带分子量在200~3000bp,多态性条带为377条,占总条带数的80.4%,每对引物平均获得41.9条多态性条带。RAPD扩增出476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274条,占总条带数的57.6%,每个引物平均获得34.3条多态性条带。结果证明,RAPD与SRAP分子标记技术在试验中分别在以相似系数0.91和0.72为阈值时,7个供试菌株的分组大致是相同的。金913和金19同源性最大,在2种分子标记技术中相似系数分别达到了0.9903和0.8966,表明金913和金19可能是同物异名,而金405与其他菌株的亲缘关系最远,其远缘优势应在杂交育种中引起重视。
  • 谢福泉;张孔金;陈仁财;羿红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Pl.c04、Pl.c10、Pl.c13、Pl.c15不同金顶侧耳菌株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引进菌株Pl.c10与供试菌株Pl.c15的生物学效率较好,适宜生产上应用。
  • 王增术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比较了5个秀珍菇菌株的菌丝生长、抗杂性及出菇产量等。结果表明,从福建罗源县新咏综合农场引进的秀珍菇台秀57和罗源县科源食用菌中心提供的秀珍菇HC810综合性状好,是较适合在福建福州地区栽培的秀珍菇优良菌株。
  • 吴登;郑凯芸;卢玉文;郎宁;谢毅栋;陈雪凤;沈莹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通过利用广西大量的桑枝屑为主要原料,栽培国内引进的7个秀珍菇优良菌株,观察比较秀珍菇菌丝体的生长情况、出菇温度范围、予实体经济性状、产量生物转化率等,以从中筛选出适宜广西利用桑枝屑栽培的秀珍菇优良菌株。试验结果表明,综合表现较好的菌株是引自华中食用菌栽培研究所的“秀珍3号”。
  • 黄水珍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毛小伟;周建林;陈小平;巫优良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培养材料
  • 李晶;林先贵;王一明;胡君利;王军涛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旨在阐明复硝酚钠对双孢蘑菇菌丝萌发、出菇时间、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实验设置了不同稀释倍数的1.8%复硝酚钠溶液加入栽培料中,结果表明:在培养料中添加浓度为3×10-6g/mL的1.8%复硝酚钠溶液与未添加复硝酚钠溶液的处理相比,菌丝生长速度加快17%,出菇时间提前9d,且产量提高22.39%,双孢蘑菇子实体中粗蛋白含量也得到提高。
  • 金顺姬;王波;韩秀娣;张英;李牧;刘晓龙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通过双孢菇栽培的不同阶段添加相同浓度的硒,观察其对双孢菇产量和硒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培养料中加硒(处理1)的产量最高,但各处理组与CK之间差别不大;培养料中加硒(02理1)双孢菇子宴体含硒量最高,达到32.4mg/kg,而喷水时添加硒的处理(处理3)中双孢菇子实体硒含量最低。
  • 刘传森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烟秆屑和五节芒组成3组配方,3个重复栽培姬松茸试验,结果表明,烟秆屑可以利用来栽培姬松茸,培养料在发酵过程中表现发酵效果良好;烟秆屑中的烟碱成分在发酵过程中有利于调节培养料pH值;姬松茸菌丝在加烟秆屑培养基配方中生长旺盛、原基扭结点多、成菇率高;可以提高产量20.70%~38.28%,姬松茸尼古丁含量达欧盟食品安全标准。
  • 温志新;孙永欣;李学军;米锐;孟楠;石理鑫;李亚洁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在蛹虫草大米培养基中添加不同营养辅料,比较观察子实体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大米培养基中添加无机盐磷酸氢二钾、硫酸镁与有机物葡萄糖、牛肉膏与蛋白胨混合物以及单独添加磷酸二氢钾与硫酸镁混合物都能显著提高虫草生长,且优品率也高于对照组。重量最高增加了41.99%,优品率最高增加了13.32%,都达到提高虫草生长的目的。
  • 王增池;孔德平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棉子壳中添加鲜灰绿碱蓬草比例为22%、44%及纯灰绿碱草栽培平菇可行性研究。试验表明:纯灰绿碱蓬草配方的菌丝萎缩消亡;添加鲜灰绿碱蓬草22%、44%的生物转化率较高,分别为102%、90-3%。
  • 王爱仙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指导生产
  • 贡卫东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栽培技术
  • 陈文杰;马清河;韩韬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李超;张士义;刘国宇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栽培场地及设施要求、栽培季节与品种、栽培基质原料选择与配方、拌料与装袋、发菌期管理、出菇管理、采收和包装等方面介绍了一套金针菇设施化生料袋式标准化栽培技术。
  • 张亚丽;赵书光;张翠娥;贾金川;范育明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丁智权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闽北气候条件与滑菇生物学特性,总结出适合闽北条件滑菇栽培季节,培养基、培养料配方,栽培方式,管理方法等栽培技术要点。
  • 刘连强;张志军;刘锡强;周永斌;訾惠君;魏雪生;王玫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覆土栽培林地灵芝是一种林、菌相结合的栽培模式。它充分利用林地的自然条件进行食用菌生产,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节点。
  • 张志刚;杨权社;杨金梅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韦强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李月桂;阮时珍;王鹏霖;江旺坤;张德宝;阮毅;魏香琳;陈强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国内外市场对球盖菇需求量不断增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更快地推广球盖菇栽培新技术,尽快缓解国内外市场其产品的紧缺。从栽培的原料选择与处理、配方、拌料、发菌管理、出菇管理、采收等方面介绍栽培技术。
  • 孙宝荣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全日光黑木耳秋后削顶增产新技术就是在菌棒正常撮后一茬采收后,开发利用没有出耳的菌棒顶端再造生机,增加每个菌棒的生产价值,为菌农节约成本,创造新收益的·种简便方法。
  • 周帅;刘克全;黄海洋;丁玲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高明金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王永昌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高志明;张蕊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病虫害防治
  • 宋金俤;曲绍轩;杨怀文;马林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苏云金杆菌以色列变种(Bt1)的生物活性,将Bt1在食用菌双翅目古田山多菌蚊的幼虫作毒力测定和药效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毒力测试4g/LBt1菌液对古田山多菌蚊幼虫24h药效达59%,;大棚药效试验中1.5g/L、2g/L的Bt1菌液药后11d药效达到90%以上,持效期16d以上。
  • 班新河;魏银初;王震;李九英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段木熟料灵芝主产区菌棒污染原因的调查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灵芝菌棒大面积污染事故的发生,提高芝农栽培成功率。
  • 贮藏加工
  • 华洵璐;张一平;匡群;郑惠华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立酶法结合超声破壁提取香菇水溶性糖和多糖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单因次实验法筛选香菇破壁提取的最佳酶制剂、研究超声对香菇水溶性糖提取的影响;正交实验法优化酶结合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食用菌水解酶的破壁效率最高,用量比传统酶下降了0.5%;最佳工艺条件是食用菌水解酶用量A01为0.7%、A02为0.5%,酶解时间A01为3.5h、A02为5h,料液比1:35,超声功率600W、超声时间30m1n、频率20kHz,水溶性糖提取率达30%,其中多糖提取率达23%。目的:食用菌水解酶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酶制剂,建立的最佳工艺可应用于香菇多糖、香菇抽提物等产品的生产。
  • 罗建平;冯宝军;潘利华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观察了乙醇/硫酸铵双水相萃取灵芝酸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灵芝酸在该体系中的收率和分配系数均随硫酸铵、乙醇质量分数的增加以及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随着pH的提高而下降;在硫酸铵、乙醇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2%和27.63%,自然pH,温度70℃时,收率可达74.23%,分配系数为6.63。研究结果为灵芝酸的提取分离提供了新途径。
  • 机具设施
  • 王卫国;李玉薇;王芳;计巧灵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研发微波灭菌食用菌栽培袋的新工艺和相关设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定了微波加热不同时间食用菌料袋增温情况及不同重量食用菌料袋达到预定压力所需时间,比较了微波加热加压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的食用菌料袋微生物致死率及栽培金针菇的情况。结果:用一定功率的微波加热食用菌栽培料袋时,菌袋内物料的增温与加热时间成正比,与物料质量成反比;在0.15MPa,微波加热加压维持15m1n与高压蒸汽维持1.5h的灭菌效果相当;两种灭菌方法对食用菌料袋栽培金针菇没有明显差别。结论:试验获得的特征参数是指导食用菌栽培袋微波加热灭菌的重要参数,也是制定食用菌栽培袋微波加热灭菌工艺和设计灭菌设备的重要参考依据。
  • 于爱红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食用菌与健康
  • 伍明;郑林用;许晓燕;江南;魏巍;杨志荣;罗霞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金针菇活性成分丰富,作用广泛。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金针菇中活性物质的主要结构及其作用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金针菇现阶段活性物质研究情况,展望了金针菇未来可能研究方向及发展。
  • 专题讲座
  • 杨国良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小集锦_信息
  • 于爱红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级菌种有限并且受培菌空间的限制,而无法大量繁殖原种的情况。笔者在实际工作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可不增加一级菌种数量并且繁殖出双倍原种的方法,可错开制种保证周期性生产,节约大量人力和物力。下面简单令绍一下。
  • 张忠于
    2011, 33(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