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生化”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韩 冰 冀宝营 王洪奇 李丰硕 关艳丽 王艳华 孙立梅
    2025, Vol.46 (1): 18.
    摘要 (31) PDF (0)
    分析比较3株香菇菌株(辽香6号、T2、七河9号)液体菌种发酵液中还原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羧甲基纤维素酶(CMC酶)活性、漆酶活性的变化,探索发酵终点理化数据。结果表明:3株香菇菌株液体菌种发酵液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差异较小,大体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还原糖含量峰值出现在发酵第6~7天,CMC酶活性在发酵第8天达最高,漆酶活性均在发酵第8天开始平稳,这3个指标变化均与液体菌种接种栽培料中菌丝萌发结果相吻合,可作为判定发酵终点的有效参数。
  • 李宝至 张 聪 高智涛 范冬茹 王梦泽 高云虹 郭 兴
    2024, Vol.46 (6): 10.
    摘要 (71) PDF (20)
    目的:考察胞外酶活性与黑木耳菌丝生长速度的相关性,以构建黑木耳菌株高质量快速评价新方法。方法:检测 15 株黑木耳菌株的 3 个主要胞外酶活性,测定菌丝生长速度,探究其内在关系。结果:供试黑木耳菌株的菌丝胞外酶漆酶、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纤维素酶活性高,其菌丝生长速度快,反之酶活性弱,其菌丝生长速度就慢,存在正相关性。结论:可通过测定漆酶、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纤维素酶活性强弱来判断菌丝生长速度快慢。
  • 刘 媛 李 薇
    2024, Vol.46 (5): 16.
    摘要 (29) PDF (0)
    以平菇508为供试菌株,探讨外源硒不同添加量对平菇菌丝生长、生物学效率以及富硒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平板富硒筛选试验,外源硒最佳添加量为10 mg/L,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且菌丝长势较好;栽培试验表明:外源硒添加量为 80 mg/kg,平菇生物学效率最高,为 119%;平菇富硒能力随外源硒添加量的增加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外源硒添加量为140 mg/kg,平菇子实体总硒质量分数最高,为153 mg/kg
  • 邓艳芹 汪坤乾 倪杨帆 何威 孙华
    2024, Vol.46 (4): 17.
    摘要 (54) PDF (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鲜香菇中甲醛含量,研究其变化与分布特点。结果发现:鲜香菇中甲醛的含量比两种常见的食用菌(金针菇和海鲜菇)高(均值达2.33 mg/kg);不同储藏条件(4 ℃ 冷藏或室温25 ℃,7 d)下鲜香菇中甲醛含量的变化有所不同,室温下保存7 d后鲜香菇中甲醛含量(1.35 mg/kg)与冷藏7 d相比(1.89 mg/kg)降低更多;鲜香菇菌盖膜层甲醛含量高于菌肉质层,香菇菌盖膜层越厚,颜色越深,则甲醛含量越高;反之,香菇菌盖膜层较薄,颜色较浅,甲醛含量较低。
  • 杨冉冉 李德祥 刘 俊 童 玲 陈振东 孙友怡 张艳红* 黄 玉 金艳琴
    2024, Vol.46 (3): 17.
    摘要 (107) PDF (0)
    目的:分析不同产区香菇特征风味物质。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来自陕西省汉中市、河南省西峡县、河南省泌阳县和河北省平泉县4个不同产区的18批香菇特征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构建香菇风味物质指纹图谱,并结合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比较不同产地香菇风味物质之间的差异。结果:香菇风味物质指纹图谱同相似度评价和化学计量分析结果一致,将4个不同产区的香菇分别聚为一类,正十六烷、苯乙醇、正十二烷、2,3,5-三硫杂己烷、1-辛烯-3-酮、2-丁基-2-辛烯醛、D-柠檬烯、十三烷、正辛醛、3-乙基-2,5-甲基吡嗪、3-辛酮、1-辛烯-3-醇、苯乙醛和4-己烯-3-酮是不同产地香菇之间产生差异的主要成分。结论:HSSPME/GC-MS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分析方法,能较好区分不同产地的香菇,为香菇的品质评价提供科学参考,对香菇的产地溯源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 徐 盼 曹秀荣 董照锋*
    2024, Vol.46 (2): 12.
    摘要 (97) PDF (0)
    目的:研究黑木耳对栽培基质中抗生素污染物的吸收富集规律。方法:采用添加不同质量浓度抗生素的栽培基质栽培黑木耳,测定栽培基质、黑木耳子实体中抗生素的含量。结果:栽培基质添加较低质量浓度的四环素类、磺胺类、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时,其在装袋后、灭菌后和摆袋后降解率较高,随着抗生素质量浓度上升,降解率逐渐下降。拌料后、装袋后、灭菌后栽培基质中各抗生素的质量浓度差异显著,灭菌后和摆袋后栽培基质中各抗生素的质量浓度差异不显著。同一采收期内,黑木耳抗生素的生物富集系数,基质添加低质量浓度抗生素的高于添加高质量浓度,且生物富集系数随着栽培基质中抗生素的质量浓度上升而降低。在相同质量浓度抗生素处理组间,不同时期采收的黑木耳抗生素的生物富集系数整体呈现出第1潮黑木耳抗生素生物富集系数较小,随后采收的黑木耳抗生素生物富集系数逐渐上升,然后趋于平缓或降低的趋势。第3潮黑木耳大部分抗生素的生物富集系数最高。对栽培基质及黑木耳中抗生素含量进行回归分析,获得四环素类、磺胺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吸收富集方程,计算结果表明他们的临界阈值分别为2.50 mg/kg、2.80 mg/kg、1.39 mg/kg。研究结果为黑木耳抗生素污染物的继续深入研究和抗生素污染物控制奠定基础。
  • 杨诺林,邵改革,张瑞颖,崔 嫚,郑素月*
    2024, Vol.46 (1): 11.
    摘要 (179) PDF (0)
    目的:探讨木质素磺酸钙对12种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PDA添加木质素磺酸钙平板培养菌丝。结果:木质素磺酸钙对供试食用菌菌落颜色和菌丝密度无明显影响,对菌丝生长速度有不同的影响,PDA培养基添加木质素磺酸钙对平菇、毛木耳、黑木耳、杏鲍菇、秀珍菇、茶树菇、灰树花、灵芝菌丝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与对照(CK)相比,在PDA培养基中添加0.4 g/L木质素磺酸钙对平菇2、黑木耳7菌株菌丝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菌丝生长的促进率分别为39.47%、34.79%;对鸡腿菇15、平菇1、香菇3、灰树花16、灰树花17、金针菇21、真姬菇18、真姬菇19菌株菌丝生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对鸡腿菇14、金针菇20菌株菌丝生长产生抑制作用。研究为培养优质食用菌菌种提供参考。
  • 孙国强,董金颖,曹发昊
    2023, Vol.45 (6): 13.
    摘要 (149) PDF (0)
    目的:研究分析灵芝菌丝水提物的活性成分及含量。方法:按照国家药典及有关标准检测方法,检测灵芝菌丝水提物多糖、三萜及甾醇、灵芝酸、腺苷、氨基酸、微量元素、农药残留及毒素的含量。结果:灵芝菌丝水提物多糖质量分数为0.43%,三萜及甾醇质量分数为0.18%,灵芝酸A、D、F、G及腺苷质量分数分别为7.2 μg/g、6.9 μg/g、32.0 μg/g、12.6 μg/g、42.1 μg/g,含有16种氨基酸,总质量分数为13.7 g/100 g,含硒、硼、锌等12种微量元素,农药残留及黄曲霉毒素未检出。结论:灵芝菌丝水提物无毒安全,含有多糖、三萜、甾醇、灵芝酸等多种活性成分,可被开发为一种食品新资源。
  • 吴婧云,刘静,马理辉,何自立,冯浩,李鸣雷
    2023, Vol.45 (5): 8.
    摘要 (112) PDF (0)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地区温室内环境因子变化对香菇子实体生长的影响,确定特定区域条件下温室香菇出菇期环境因子的适宜范围,为该地区香菇科学栽培提供一定依据。方法:以“七河九号”香菇菌株为研究对象,在延安市河庄坪镇万庄村温室内典型位置安装传感器,连续测量记录环境因子参数,系统分析香菇出菇期温室内不同位置的环境因子变化规律和香菇子实体经济性状指标,并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温室温度在15~30 ℃,温度略高的炎热天气应降温,控制温度为15~25 ℃。2)相对湿度为40%~82%,相对湿度过低,可采用微喷设备控制相对湿度在80%~90%。3)CO2 浓度为400~600 μmol/mol,可通过揭苫管理调控。4)光照强度为0~4 000 lx,光照过强,需增加遮阳网层数,控制光照强度为500~1 000 lx。5)阳面近地层位置更适合香菇生长,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是影响香菇子实体生长的主要因素,应着重管理水分和光照。
  • 樊玉萍,杨凤仙,张姣,杜丹,林静雅,程雪绒
    2023, Vol.45 (5): 15.
    摘要 (126) PDF (0)
    为探索中医农业制剂木醋鱼蛋白对平菇生长的影响,以平菇615菌株为材料,考察不同体积分数木醋鱼蛋白对平菇平板菌丝长速、平均袋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平板培养基添加2%的木醋鱼蛋白,平菇菌丝长速最快;栽培料添加3%木醋鱼蛋白,平菇子实体产量最高,生物转化率最高,对栽培料利用率最好。因此,3%木醋鱼蛋白对平菇生长促进作用最好。
  • 陈翠翠,巩玉辉,宋雕,刘亚雯
    2023, Vol.45 (4): 10.
    摘要 (186) PDF (0)
    为初步研究不同林果木屑浸出液对红托竹荪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PDA平板培养法,考察贵州省地产桦槁木、杜仲木、青冈木、构树木、白杨木、樱桃木、核桃木以及硬杂木(对照)8种木屑的浸出液对红托竹荪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青冈木、杜仲木、构树木木屑浸出液对红托竹荪菌丝生长具有比较好的促进作用,在PDA培养基中添加27% 桦槁木木屑浸出液、4%青冈木木屑浸出液、27%杜仲木木屑浸出液、27%构树木木屑浸出液为宜,红托竹荪菌丝浓密、生长均匀。
  • 王月,任梓铭,陆珠,于延申,田松,迟翔丹,宫庆瑞,耿伟
    2023, Vol.45 (1): 10.
    摘要 (88) PDF (0)
    以甘蓝色膜褶菌菌株OUE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6种碳源、6种氮源、7个温度梯度及10个pH梯度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甘蓝色膜褶菌菌株OUE的培养基最佳碳源为果糖,最佳氮源为酵母浸膏,最适温度为24~26 ℃,最适pH为5.5~6。
  • 徐全飞,牛宇,聂建军,蒙秋霞,冯婉君,李彩萍,潘保华
    2023, Vol.45 (1): 13.
    摘要 (82) PDF (0)
    为研究野生毛木耳菌丝生长特性,以菌丝平均生长速度、菌丝长势为指标,筛选出母种培养基最佳碳源、氮源、pH及菌丝最适宜生长温度。结果表明:最适野生毛木耳菌丝生长的碳源是葡萄糖,氮源是蛋白胨或酵母粉,培养基适宜pH为5~7,当培养温度为25~30 ℃时,菌落完整,菌丝洁白,生长速度快且长势最强。
  • 王佩茵,徐亚幸,许晓婷,吴映明
    2022, Vol.44 (6): 14.
    摘要 (79) PDF (0)
    为探索EDTA对重金属胁迫的缓解效应,以猴头菇为试验材料,人工模拟Cd2+胁迫(20 mg/L)处理下,添加不同质量浓度EDTA对液体培养过程中猴头菇菌丝干重及3种胞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在液体培养4 d达峰值;羧甲基纤维素酶及漆酶活性于12 d达高峰。添加20 mg/L、40 mg/L EDTA能显著提高镉胁迫下猴头菇液体培养菌丝3种胞外酶活性及菌丝干重(P<0.05),且以40 mg/L EDTA处理组酶活性及菌丝干重最高。结论:40 mg/L EDTA能有效缓解Cd2+对猴头菇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提高菌丝生长量和胞外酶活性。
  • 阳新春,杨财容,祁伟亮,陈佳,刘松青
    2022, Vol.44 (6): 17.
    摘要 (83) PDF (0)
    比较分析鸡腿菇菌种几种常见保藏方法的保藏效果,以寻找简便、科学、高效的鸡腿菇菌种保藏方法。选择水溶液、斜面低温和液体石蜡油等3类共10种保藏方法保藏鸡腿菇菌种两个月,对比鸡腿菇菌丝的生长情况、生长速度和脱氢酶活性等指标参数,对各种保藏方法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采用0.1%PEG20000水溶液保藏鸡腿菇后的活化菌丝脱氢酶活性和生长速度高于其他保藏方法,且菌丝最为浓密、强壮、旺盛、紧实,保藏效果最佳;液体石蜡油保藏鸡腿菇后的活化菌丝脱氢酶活性较高,但菌丝生长速度最慢,培养7 d菌丝长势最差,甚至出现退化现象,保藏效果最差。
  • 刘倾城, 黄晓润, 黄万兵, 刘宏宇, 尚念杰, 李彪, 吴洪梅, 卢颖颖
    2022, Vol.44 (5): 0.
    摘要 (13) PDF (2)
    目的:为探索不同碳源、氮源对冬荪菌丝生长的影响。方法:以白鬼笔“B-L1”、冬荪PD1710141、重脉鬼笔B-L2、香笔菌B-L3四个冬荪菌株为供试菌株,采用平板培养法,考察供试碳源、氮源对冬荪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白鬼笔B-L1、冬荪PD1710141、重脉鬼笔B-L2菌丝在可溶性淀粉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分别为2.242mm/d、2.200mm/d、2.328mm/d,香笔菌B-L3菌丝在供试碳源培养基中生长无显著差异;冬荪PD1710141、重脉鬼笔B-L2菌丝在酵母提取物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分别为1.998mm/d、2.124mm/d,白鬼笔B-L1菌丝在以尿素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为2.340mm/d,香笔菌B-L3菌丝则在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为1.148mm/d。试验为冬荪培养基碳源、氮源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 李银双, 李倩, 张婷波, 陈之能, 张洪卫, 周礼兵
    2022, Vol.44 (5): 0.
    摘要 (17) PDF (2)
    为鉴定竹荪及探索其孢子萌发条件,对采集的竹荪进行分子鉴定,并采用7种方法处理其孢子悬浮液后涂布培养。结果表明:该野生竹荪经分子鉴定为红托竹荪,孢子悬浮液经多糖酶处理、多酚酶处理、多糖酶-多酚酶处理、震荡处理和震荡-离心处理后均能萌发,其中,震荡-离心处理的孢子萌发率高达71.51%,为菌种生产提供参考。
  • 陈静;夏晓静;李兆鹏;宋昀程;陈诗杰;杨柯;李金鑫
    2022, Vol.44 (4): 0.
    摘要 (337)
    为探究原种培养温度对白玉菇原种菌丝生 长、栽培出菇表现及出菇产量的影响,设置7个培养温 度(18 ℃、20 ℃、22 ℃、24 ℃、26 ℃、28 ℃、30 ℃)培养白 玉菇原种,观察并记录长满瓶天数、现蕾期表现、分化 期表现及出菇产量。结果发现白玉菇原种菌丝生长速 度随培养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加快后减慢直至停止生长 的趋势,26 ℃培养的原种菌丝生长速度最快,栽培朵形 好,有效蕾数多,子实体长势旺盛,采收单产最高,为 182.23 g/瓶。
  • 张嘉清;牛丽;单玉虹;张天宇;唐小婷;王越;张建伟;马懿贤;王霞;王盼盼;冯九海;梁倩倩;丁玲强
    2022, Vol.44 (3): 0.
    摘要 (305)
    高效获得金针菇闽金1号产漆酶条件,为实现 漆酶大规模生产提供参考。采用单因素试验、P-B试 验、响应面法(RSM)、中心组合试验(CCD)对闽金1号 产漆酶的液体培养基组成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优 碳源和氮源为蔗糖、蛋白胨+酵母粉,蔗糖、MgSO4、 KH2PO4对漆酶活性有显著影响,最优产漆酶培养基组 成为蔗糖22.27 g/L、MgSO4 0.96 g/L、KH2PO4 1.25 g/L, 在此条件下,漆酶活性为945.981 U/L,是原始条件下 (334.73U/L)的2.83倍。
  • 董浩然;李玉;姜宁;李正鹏;刘四海;周峰
    2022, Vol.44 (3): 0.
    摘要 (234)
    目的:探究在工厂化可控环境下香菇菌棒转 色阶段,环境CO2体积分数对香菇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方法:香菇菌棒刺孔增氧后,分别在3种CO2体积分数 (对照CK:0.2%~0.3%、T1:0.4%~0.5%、T2:0.7%~0.8%) 的条件下培养出菇(菌龄90 d出菇),统计菇蕾数、产 量,测定菇品质。结果:与CK比较,T1、T2条件下培养 出菇,第1潮菇蕾数及产量显著下降,第2潮菇蕾数及 产量则显著上升,第3潮均无显著差异;3潮菇总蕾数、 单菇重及总产量无显著性差异。与CK相比,T1和T2 的A级菇比例分别下降7.44%、22.05%,B级菇比例分 别提高1.17%、5.23%,A+B 级菇总和比例分别下降 2.65%、6.87%,C级菇比例分别提高15.50%、3.40%。结 论:香菇转色阶段可控制菇房CO2 体积分数在0.4%~ 0.5%,此条件既可保证香菇产量及品质,又能降低 能耗。
  • 李史仪;陆显格;鲁国东;余文英
    2022, Vol.44 (2): 0.
    摘要 (226)
    为探究红色红菇Russula rosea 生境中的微生 物群落及物种多样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或平板分 离的方法对其子实体及菌根根际土壤进行分析。高通 量方法分析结果,红色红菇生境中真菌种类覆盖5门, 15纲,54目,75科,157属,其中绝对优势属红菇属Rus⁃ sula 和金孢菌属Chrysosporium 的占比分别为80%、 2.3%,2个优势真菌R.rosea 与Chrysosporiu spp.呈负相 关关系;细菌种类覆盖3门,6纲,11目,20科,104属,其 中绝对优势属杜檊氏属Duganella和假单胞菌属Pseu⁃ domonas 分别占32%、20%,且Duganella sp与Pseudomo⁃ nas sp属于正相关的功能群。此外,从R.rosea 子实体上 分离到3株真菌,从其根际土壤鉴定到4株真菌和2株 细菌。研究为红菇的人工分离培养,微生态制剂的开 发等提供理论依据。
  • 胡延如王月董浩哲文晴申进文
    2022, Vol.44 (1): 0.
    摘要 (266)
    为了研究几种常见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 剂)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试验在含一定质量浓度的 赤霉素(GA3)、吲哚乙酸(IAA)、2,4-二氯苯氧乙酸(2, 4-D)、吲哚丁酸(IBA)和6-苄氨基嘌呤(6BA)的固体 平板上接种平菇菌丝,并观察其生长。结果表明,五种 植物激素未改变平菇菌丝长势,菌丝洁白、浓密,菌落边 缘整齐,但却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菌丝生长速度;IBA质量 浓度高可抑制平菇菌丝的生长,质量浓度低对菌丝生长 无显著影响;2,4-D质量浓度低(2 mg/L和4 mg/L)显著 提高平菇菌丝生长速度;试验质量浓度范围的GA3对平 菇菌丝的生长无显著影响;试验质量浓度范围的IAA显 著抑制平菇菌丝的生长速度;0.4 mg/L和0.8 mg/L 6BA 显著促进平菇菌丝的生长。试验结果为平菇的植物激 素在生产上应用提供了依据。
  • 蔡吉;刘军;李丽;赵东;郑佳;乔宗伟;安明哲;温雪瓶;张桂容;附俊杰;冯洁雅;刘雪娇
    2022, Vol.44 (1): 0.
    摘要 (227)
    以酒糟为主料,利用不同体积质量的过氧乙 酸溶液和高温高压蒸汽进行灭菌,考察其对平菇酒糟 培养料理化性状及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 方式的灭菌率均达85%以上;灭菌前后培养料pH、粗 纤维、粗蛋白基本无变化;灭菌对培养料的挥发性成分 (醇、醛、酮、有机酸)去除效果,高温高压灭菌优于过氧 乙酸灭菌;高温高压灭菌的培养料平菇菌丝平均长速 最快,为0.4 cm/d,菌丝浓密洁白、粗壮。综合比较得 出,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效果较好,可以作为一种更有效 的酒糟培养料灭菌方式。
  • 田霄;田云霞;汪威;薛治峰;薛笑然;龚禹瑞;姬梦琳;田青霖;张树竹
    2021, Vol.43 (6): 0.
    摘要 (158)
    牛肝菌是一类美味的食用真菌,具有重要的药用和生态价值,但多数未被人工驯化栽培。因此,探究牛肝菌环境适应性和食药用品质的遗传基础,对其栽培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分别利用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数据库、CBRF网站和微生物次级代谢物基因簇预测数据库对9种牛肝菌基因组进行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mes)、植物细胞壁降解酶(CWDEs)和次生代谢物合成基因簇进行注释和分析。9种牛肝菌的CAZymes基因分类属6种CAZymes家族,其CWDEs主要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鉴定牛肝菌的次生代谢物合成基因和基因簇,发现9种牛肝菌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类型为萜类、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I型聚酮类。另外,9种牛肝菌CAZymes基因、CWDEs基因、次生代谢物合成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均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为牛肝菌的驯化栽培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 程依婷;范集壮;张朝志;佘容;杨晓燕
    2021, Vol.43 (5): 0.
    摘要 (150)
    竹菌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特色药,为探究其天然抗氧化剂的开发潜能,以5种不同极性的提取试剂(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95%乙醇及蒸馏水)提取其有效成分,并以VC为阳性对照,分别采用DPPH、ABTS和FRAP3种方法测定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5种提取试剂所得竹菌提取物均有抗氧化活性;在提取剂质量浓度为0.625~15g/L时,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效果最好的分别是以水和95%乙醇为提取剂的粗提物(IC50分别为1.297g/L、0.546g/L,比活性分别为0.463%、0.793%);总抗氧化还原能力最强的是石油醚提取物(提取物质量浓度为15g/L时,FRAP值为2.77±0.03)。结论:少数民族特色药竹菌具有抗氧化活性,可进一步研究确认其抗氧化活性有效分子及抗氧化机制。
  • 程依婷;范集壮;张朝志;佘容;杨晓燕
    2021, Vol.43 (5): 0.
    摘要 (176)
    竹菌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特色药,为探究其天然抗氧化剂的开发潜能,以5种不同极性的提取试剂(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95%乙醇及蒸馏水)提取其有效成分,并以VC为阳性对照,分别采用DPPH、ABTS和FRAP 3种方法测定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5种提取试剂所得竹菌提取物均有抗氧化活性;在提取剂质量浓度为0.625~15 g/L时,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效果最好的分别是以水和95%乙醇为提取剂的粗提物(IC50分别为1.297 g/L、0.546 g/L,比活性分别为0.463%、0.793%);总抗氧化还原能力最强的是石油醚提取物(提取物质量浓度为15 g/L时,FRAP值为2.77±0.03)。结论:少数民族特色药竹菌具有抗氧化活性,可进一步研究确认其抗氧化活性有效分子及抗氧化机制。
  • 吴旭东;王亚洲;王艺霖
    2021, Vol.43 (4): 0.
    摘要 (128)
    选用稻草作为主要原料配制培养基,接种10株红平菇单、双核菌株,比较红平菇单、双核菌株菌丝体对稻草中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接种红平菇双核菌株的稻草培养基中纤维素被降解70d后质量分数由原始的39.56%降到17.00%,5个双核菌株平均降解率为57.02%;降解70d后木质素质量分数由原始的11.12%降到4.38%,5个双核菌株的平均降解率为60.61%。接种红平菇单核菌株的稻草培养基中纤维素被降解70d后质量分数由原始的39.56%降到20.54%,5个单核菌株的平均降解率为48.07%;降解70d后木质素质量分数由原始的11.12%降到5.22%,5个单核菌株的平均降解率为53.11%。通过方差分析得出红平菇单、双核菌株对稻草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能力差异显著,双核菌株对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能力更强。
  • 张凤明;鲁斌;于富强;华燕
    2021, Vol.43 (3): 0.
    摘要 (159)
    采用动态吸附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技术,对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portentosus)的鲜品和干品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并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从暗褐网柄牛肝菌共检出39种化合物。鲜品中有35种化合物,其中酮类3种(占比47.45%)、烃类15种(占比25.13%)、醇类7种(占比9.91%)、酯类6种(占比9.59%)、醛类4种(占比7.92%);干品中有28种化合物,其中烃类12种(占比28.78%)、酮类3种(占比27.19%)、酸类3种(占比22.24%)、酯类4种(占比10.25%)、醛类4种(占比6.63%)、醇类2种(占比4.91%)。鲜品与干品中酮类物质和烃类物质占比最大,且酸类物质只在干品中检出。
  • 沈新芬;姚明军;沈渊;孙志岗;蔡斌强
    2021, Vol.43 (2): 0.
    摘要 (144)
    目的:筛选适宜双孢蘑菇打包料配方。方法:试验设计了3个打包料配方,比较各个配方打包料在发酵及栽培双孢蘑菇过程中理化性状的变化以及对双孢蘑菇产量的影响。结果:配方②打包料pH、灰分、孔隙度、含氮量、含碳量、碳氮比较理想;配方③(CK)双孢蘑菇产量最高,为26.84kg/m2,配方②为26.62kg/m2,配方①为24.29kg/m2。因此,综合试验结果,配方②培养料在发酵过程中理化性状较好,通气状况良好,较为适合作为双孢蘑菇打包料的配方。
  • 赵强;陈青
    2021, Vol.43 (2): 0.
    摘要 (151)
    研究了不同培养时间对海鲜菇菌包pH、含水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包pH先升高后下降,峰值出现在菌包培养60d时,为7.42;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包含水量逐渐上升;海鲜菇产量与菌包培养时间有关,110d(后熟期75d)时产量最高,平均单包产量为539.04g,并显著高于对照(培养120d,后熟期85d)。菌包pH逐渐趋于稳定或含水量比初始期上升13.32%,可作为海鲜菇工厂化生产中判断菌包后熟完成的参考指标。
  • 王翠坚;王雪儒;韦少尚;欧小云;陈艳露;刘斌
    2021, Vol.43 (1): 0.
    摘要 (158)
    为探讨小白菜对食用菌菌丝的化感效应,以小白菜为供体,平菇、香菇、茶树菇、卵孢小奥德蘑(商品名为黑皮鸡土从)为受体。采用十字交叉法测定小白菜的茎叶水提物、根系分泌物、幼苗挥发物对供试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小白菜幼苗挥发物质对供试的四种食用菌菌丝无化感作用;小白菜根系分泌物对香菇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对茶树菇、黑皮鸡土从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对平菇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小白菜茎叶水提物体积分数为0.004%~0.4%时,对香菇、平菇、茶树菇、黑皮鸡土从的化感作用均为促进作用;茎叶水提物体积分数为0.4%时,化感作用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黑皮鸡土从、茶树菇、平菇和香菇。
  • 张振伟;周伟坚;马紫英;倪焱;杨水莲;莫美华
    2021, Vol.43 (1): 0.
    摘要 (130)
    采用平皿培养方式探索一株野生巨大口蘑菌株菌丝适宜生长条件。试验结果,该菌株的菌丝生长最适培养温度为30℃,培养基最适pH为6,碳源为果糖,氮源为牛肉膏或酵母膏,适宜维生素为VB2、VB6,无机盐MgSO4、KH2PO4、KCl、CaCl2、ZnSO4、FeSO4对菌丝的生长均没有促进作用。
  • 何雯雯;池升春;李卫旗;贺亮
    2020, Vol.42 (6): 0.
    摘要 (154)
    用大米、花生、黄豆、玉米、小麦、桑蚕、柞蚕分别栽培蛹虫草。测定蛹虫草子实体多糖含量及其单糖组成,以还原力、对DPPH·及·OH清除率为指标测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小麦培养基培养的子实体多糖含量最高,为5.45%;花生、大豆培养的子实体多糖的单糖种类最多,为6种;桑蚕、柞蚕培养的子实体所含单糖种类最少,为3种;体外抗氧化试验表明,大米、玉米培养基培养的蛹虫草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的3个指标优于其余5种培养基培养的蛹虫草多糖。
  • 黄东;马成瑶;张彦龙
    2020, Vol.42 (6): 0.
    摘要 (129)
    为了进一步探索黑木耳凝集素LAA对巨噬细胞RAW264.7胞内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对巨噬细胞的激活机制,试验通过硫酸铵沉淀及亲和层析法得到黑木耳凝集素LAA,并设计下游信号阻断通路,以确定黑木耳凝集素LAA通过NF-κB通路影响RAW264.7细胞分泌炎症因子和NO。利用Western blot检测了黑木耳凝集素LAA激活的NF-κB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表达情况;利用ELISA法检测黑木耳凝集素LAA影响RAW264.7细胞分泌炎症因子和NO的情况。结果表明,黑木耳凝集素LAA可以通过NF-κB信号通路刺激RAW264.7细胞调节炎症因子IL-1、IL-6、TNF-α和NO,以此通路达到提高免疫力的作用。通过分子水平的研究,开发了黑木耳新药用活性成分,也为黑木耳的深加工提供方向和依据。
  • 马银鹏;孔祥辉;韩增华;马庆芳;戴肖东;刘佳宁;张介驰;张丕奇
    2020, Vol.42 (5): 0.
    摘要 (128)
    为了筛选耐高温黑木耳菌株,研究从酶学方面研究黑木耳菌株适应高温胁迫的能力。将两个黑木耳菌株(DH2、10号)培养7 d后菌丝44℃热激4 h,考察热激前后黑木耳菌丝体保护酶活性变化。结果发现44℃热激4 h后较耐受高温的黑木耳菌株DH2菌丝体SOD活性、CAT活性迅速升高,POD活性、MDA含量在菌丝恢复时升高;不耐受高温的黑木耳菌株10号菌丝体POD活性、SOD活性、CAT活性、MDA含量迅速升高,在菌丝恢复时降低。因此,高温胁迫下不同黑木耳菌株菌丝保护酶活性变化趋势不同,可能与菌丝体高温耐受性有关。
  • 张园园;王勇;张晶;丁建;李悦
    2020, Vol.42 (4): 0.
    摘要 (133)
    目的:研究亚硒酸钠对蛹虫草及白化蛹虫草菌丝生长影响。方法:CM-1518、白化蛹虫草CM-Y1518为试验蛹虫草菌株,研究亚硒酸钠(0~700 mg/L)对蛹虫草及白化蛹虫草菌丝长势、菌丝平均长速及菌落形态影响。结果:蛹虫草菌丝硒耐受性高于白化蛹虫草,当培养基中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不超过650 mg/L时,蛹虫草均可生长,硒耐受极值为700 mg/L;当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不超过200 mg/L时,白化蛹虫草均可生长,硒耐受极值为250 mg/L。
  • 沈盟;袁晔;姚祥坦;权新华;王瑞森;蒋俊
    2020, Vol.42 (3): 0.
    摘要 (137)
    为了初步研究木屑浸出液对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PDA平板培养方法,考察葡萄树、梨树、桃树、无花果树、柳树、紫薇树、香樟树、桂花树8种木屑的浸出液对灰树花、猴头菇、灵芝、玉木耳和大球盖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DA培养基中添加28%林果树木屑的浸出液能加快猴头菇菌丝生长速度,且菌丝长势好;葡萄树、梨树、桃树、紫薇树、桂花树木屑浸出液会降低灰树花菌丝生长速度,葡萄树、无花果、紫薇树、桂花树木屑浸出液会增强菌丝长势;添加林果树木屑浸出液能增强灵芝菌丝长势,其中无花果树、柳树、紫薇树、香樟树木屑浸出液还能加快灵芝菌丝生长速度;葡萄树、无花果树、柳树、紫薇树、香樟树木屑浸出液能加快玉木耳菌丝生长速度,但葡萄树、香樟树木屑浸出液会减弱其菌丝长势;添加16%的无花果树、紫薇树、香樟树木屑浸出液能加快大球盖菇菌丝生长速度、增强长势。
  • 陈梅梅;杨春敏;莫美华
    2020, Vol.42 (3): 0.
    摘要 (145)
    为给巨大口蘑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等后续试验提供高质量的RNA,以巨大口蘑子实体为试验材料,筛选最适的巨大口蘑总RNA提取方法。采用Trizol法、CTAB-LiCL法和试剂盒法提取巨大口蘑总RNA,并对所提取的总RNA浓度、A260/A280、A260/A230以及凝胶电泳效果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方法都可以提取巨大口蘑子实体总RNA,CTAB-LiCl法提取总RNA的A260/A280为1.92,A260/A230为2.25,质量浓度为235μg/g,说明其完整且纯净;而Trizol法和试剂盒法提取总RNA的A260/A230均小于2.0,说明提取RNA中存在蛋白质、酚类等杂质,且RNA纯度低,其质量浓度分别为147μg/g、89μg/g。CTAB-LiCl法提取的巨大口蘑总RNA浓度高,纯度也较理想,凝胶电泳效果好,是进行后续相关研究的较佳选择。
  • 王勤礼;闫芳;韩玉琦;席亚丽;宋利茹;张文斌;魏生龙
    2020, Vol.42 (2): 0.
    摘要 (165)
    以姬菇菌糠为试验材料,研究姬菇菌糠发酵过程中温度、理化指标的变化规律,为姬菇菌糠发酵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姬菇菌糠在发酵过程中,堆体温度先上升后下降,温度变化表现为发热上升阶段、高温阶段、降温阶段、后熟稳定阶段四个阶段;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较发酵初期有机质降低29.89%,速效氮含量降低40.87%;速效磷含量呈上升趋势,但变幅不大;速效钾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较发酵初期变幅不大;pH呈上升趋势,电导率(EC值)呈下降趋势,发酵第35天时,pH较发酵初期升高13.84%,电导率较发酵初期降低9.34%。
  • 戴肖东;韩增华;马银鹏;张丕奇;陈鹤;张介驰
    2020, Vol.42 (2): 0.
    摘要 (154)
    采用自行设计的培养装置,研究O2和CO2对2个黑木耳菌株菌丝培养和出耳的影响,结果:O2百分浓度为18.71%~20.38%时菌丝生长正常,为13.68%~17.45%时菌丝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为0.05%~3%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为3.17%~6.04%时菌丝生长受到抑制。CO2百分浓度为0.2%~3.5%可缩短出芽时间3~4 d;为18%~40%时对耳芽形成没有显著影响,高浓度氧气对木耳开片没有明显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