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发酵”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罗情情 彭传尧 王圣铕 詹美蓉 严胜泽 谢 婷 陆 欢 王瑞娟
    2024, Vol.46 (5): 13.
    摘要 (47) PDF (0)
    以巨大口蘑菌球干质量、密度、直径及菌丝平均生长速度为考察指标,优化其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巨大口蘑液体菌种培养基适宜配方为酵母膏 15 g、玉米芯粉 15 g、大豆粉 3 g、MgSO4 0.5 g,KH2PO21 g,水1 L。该配方培养的巨大口蘑液体菌种菌丝生物量为0.78 g/(100 mL),菌球数量为1 050 个/mL,菌丝平均生长速度为0.062 cm/d。
  • 周 静 张 馨 赵兴秀* 何义国 陈 雨 张 靖
    2024, Vol.46 (3): 9.
    摘要 (31) PDF (1)
    为获得长裙竹荪的液体培养配方,以菌丝体生物量为指标,用响应面法对长裙竹荪液体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配方(葡萄糖31.15 g/L、酵母膏8.36 g/L、磷酸二氢钾0.8 g/L、氯化钾0.82 g/L、氯化钠0.8 g/L、VB1 0.06 g/L)培养的菌丝体生物量达(7.31±0.16)g/L,为优化前的2.64倍。结果为长裙竹荪液体菌种技术提供参考。
  • 谭爱华,刘璐,肖倩,李方桥
    2023, Vol.45 (5): 18.
    摘要 (129) PDF (0)
    为优化获得紫陀螺菌的最佳液体深层发酵配方,采用均匀设计法,以紫陀螺菌生物量为指标,优化并构建紫陀螺菌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配方,然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验证和对比分析最佳配方和初始配方的发酵液成分丰富度。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配方为去皮马铃薯298 g,葡萄糖30 g,蛋白胨12 g,磷酸二氢钾1.2 g,硫酸镁0.2 g,水1 000 mL。经HPLC分析可得,最佳配方的紫陀螺菌发酵液能产生更丰富的发酵成分。
  • 羊晨, 涂镜, 尹文银, 曾粮斌, 魏宝阳
    2023, Vol.45 (2): 11.
    摘要 (72) PDF (0)
    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 液体培养基中适量添加三种基质原料,可显著提升其液体菌种菌丝生物量,同时提高菌丝球密度,但对三种菌丝胞外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漆酶)的分泌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将优化培养基培养的菌种接种至平板上,菌丝生长速度显著提高,初期抗木霉污染能力显著提升。
  • 马银鹏,姜威,张丕奇,戴肖东,周舒扬
    2023, Vol.45 (1): 21.
    摘要 (88) PDF (0)
    以黑木耳1703为供试菌株,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碳源、碳源质量浓度、氮源、氮源质量浓度、接种量、培养基初始pH、摇床转速对黑木耳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用正交试验研究葡萄糖、蛋白胨和培养基初始pH对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初始pH对菌丝体生物量影响显著,液体发酵的最佳条件:葡萄糖20 g/L,蛋白胨3 g/L,培养基初始pH为6,接种量为8%,摇床转速为150 r/min。结果为黑木耳1703液体菌种的培养应用提供参考。
  • 刘芳,袁宗胜,陈国平,袁滨,柯丽娜,谢宝贵
    2022, Vol.44 (6): 24.
    摘要 (100) PDF (0)
    介绍秀珍菇液体菌种标准化生产所需的厂房设施、生产设备、品种、生产工艺要求、接种要求、生产记录和人员要求。
  • 唐业刚, 宋林茜, 郭云贵, 余群娣
    2022, Vol.44 (5): 0.
    摘要 (17) PDF (2)
    以姬松茸4号为试验菌株,以发酵所得菌丝球平均干重为检测指标,采用单因子试验结合正交优化设计,对所有平行重复数据采用SPSS方差分析,研究姬松茸液体菌种发酵的营养条件。结果表明:姬松茸液体发酵培养基的最优碳源为葡萄糖,最优氮源为酵母浸粉、牛肉膏;培养基的最优营养组合为:葡萄糖3%,酵母浸粉1%,硫酸镁0.1%,磷酸二氢钾0.1%,维生素B1 20 mg/L,其菌丝球平均干重为0.893 g/100 mL。
  • 鞠正福;周巨川;董国秀
    2022, Vol.44 (3): 0.
    摘要 (319)
    以猴头菌菌丝体干重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 素和正交试验方法,筛选适合猴头菌发酵的液体培养 基。结果:适合猴头菌发酵的液体培养基配方为玉米 粉30 g/L,葡萄糖10 g/L,酵母粉10 g/L,黄豆粉5 g/L, MgSO4·7H2O 1 g/L,KH2PO4 1.5 g/L,VB1 0.01 g/L;该配方 培养的猴头菌菌丝体干重为25.1 g/L。
  • 陈辉;郝海波;陈明杰;黄建春;张津京
    2022, Vol.44 (2): 0.
    摘要 (173)
    为了了解大球盖菇菌渣作为土壤改良剂还林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开展了大球盖菇菌渣还林的 试验。根据是否施加菌渣,设置2个处理,以未施加菌 渣还林为对照,测定菌渣刚刚栽培结束和栽培结束6个 月后的0~10 cm和10~20 cm深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 表明,从菌渣刚刚栽培结束到结束后6 个月,除10~ 20 cm深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和不同深度土壤全钾含 量外,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蔗糖酶活性、有 机质含量、全氮量、速效氮含量、全磷量和速效钾含量。 随着时间的延长,不同深度土壤蔗糖酶活性、脲酶活 性、全氮量、速效磷含量增加显著。因此,菌渣还林对 土壤理化性质产生积极意义,有利于提升土壤肥力和 资源的循环利用。
  • 刘海娟刘利娟郭纹余常晓宁郑素月郭金英
    2022, Vol.44 (1): 0.
    摘要 (162)
    为缩短白灵菇生产周期、提高生物转化率,通 过感官观察、显微镜镜检、平板回接、菌液pH变化、可 溶性蛋白、还原糖、漆酶活力、出菇试验等指标的分析 鉴定来考察白灵菇液体发酵菌种的培养终点。结果表 明:感官观察、显微镜镜检菌丝锁状联合数量及平板回 接萌发时间均显示发酵培养至第5天时,菌种活力较 好;随发酵时间变化菌液pH、可溶性蛋白含量、还原糖 含量、漆酶活性均表明发酵第4天、第5天时菌丝处于 对数生长期;采用液体发酵第5天的液体菌种进行栽培 试验表明,液体菌种生长周期比固体菌种缩短15 d,平 均生物转化率为100%,子实体纵径、横径,液体菌种比 固体菌种好。结论:经过对白灵菇液体发酵菌种定性、 定量及栽培试验,综合判定出白灵菇液体发酵菌种最 佳培养时间为发酵第5天,此时期接种可有效缩短栽培 周期并提高生物转化率
  • 张疏雨;于婷婷;郝捷;李剑梅;谢存一;柴林山;朱万琴;马征远
    2021, Vol.43 (6): 0.
    摘要 (160)
    研究不同发酵条件对蛹虫草液体菌种发酵液的菌丝生物量、菌丝虫草素含量的影响,并进行栽培验证,以确定蛹虫草液体菌种培养条件,建立液体菌种发酵培养最佳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发酵摇床转速140 r/min,接种量8%,装液量200 mL/500 mL,发酵周期84~96 h。试验结果为实现规模化人工栽培蛹虫草提供技术支撑。
  • 郭月仙;马立验;骆伏海;苏贵平
    2021, Vol.43 (5): 0.
    摘要 (157)
    对玉木耳液体菌种培养配方、培养温度、接种量以及初始pH进行比较试验。结果:玉木耳液体菌种培养基最适配方为:葡萄糖20g,玉米粉5g,豆粉5g,磷酸二氢钾0.5g,硫酸镁0.5g,酵母粉1g,消泡剂0.2g,水1000mL。较佳培养条件:培养温度为22℃,培养液的初始pH为6.5,每升培养液的接种量为3mL以上。
  • 郭月仙;马立验;骆伏海;苏贵平
    2021, Vol.43 (5): 0.
    摘要 (164)
    对玉木耳液体菌种培养配方、培养温度、接种量以及初始pH进行比较试验。结果:玉木耳液体菌种培养基最适配方为:葡萄糖20 g,玉米粉5 g,豆粉5 g,磷酸二氢钾0.5 g,硫酸镁0.5 g,酵母粉1 g,消泡剂0.2 g,水1000 mL。较佳培养条件:培养温度为22℃,培养液的初始pH为6.5,每升培养液的接种量为3 mL以上。
  • 胡宝;徐子昕;郭金英;王春霞;郑素月
    2021, Vol.43 (4): 0.
    摘要 (143)
    以香菇0912为试验品种,采用液体摇瓶发酵培养法,观察试验培养基配方对香菇液体菌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香菇液体菌种第7天后多数培养基的pH开始下降,10d后接近液体培养的终点。菌丝生物量测定结果,配方(5)菌丝生物量最高,为1.828g/100mL,明显高于其他配方,其次为配方(7)、配方(3)、配方(4),4个配方均可用于培养香菇液体菌种。
  • 赵航轲;陈杭;马薇;羊玉蓉;降初拉尔布; 唐瑶;唐明先
    2021, Vol.43 (2): 0.
    摘要 (143)
    以菌丝体干重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羊肚菌液体发酵营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羊肚菌最佳液体培养基为玉米粉20.33g/L,黄豆粉5.34g/L,KH2PO41.53g/L,VB610.73mg/L;在此条件下的验证试验得出,菌丝体干重为11.35g/L,与理论值基本吻合,相对误差为1.62%。结论: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羊肚菌液体发酵营养条件,可为羊肚菌深层发酵及液体菌种制备提供参考。
  • 樊玉萍;程雪绒;雷怀玉;郑蕾;杨淑惠;赵朝阳
    2021, Vol.43 (2): 0.
    摘要 (153)
    以平菇615为供试菌株,以菌丝体干重、菌球平均直径、菌球形态及菌球平均数量为考察指标,筛选出3个平菇菌丝长势较好的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配方3(玉米粉15g,麸皮15g,红糖7.5g,葡萄糖5g,蛋白胨0.75g,磷酸二氢钾0.75g,硫酸镁0.375g,水+滤液500mL)培养的液体菌种接种栽培袋后发菌时间最短,袋产量、生物转化率最高。试验为平菇液体菌种培养及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参考。
  • 纪纯阳
    2020, Vol.42 (4): 0.
    摘要 (151)
    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优化美味牛肝菌的液体发酵培养基,确定了最佳的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5 g/L,麦芽糖22 g/L,酵母膏14 g/L,磷酸二氢钾0.5 g/L,硫酸铵2.7 g/L,硫酸亚铁67 mg/L,硫酸铜100μg/L。试验结果为液体培养美味牛肝菌菌丝培养基选择提供了参考。
  • 陈文杰
    2020, Vol.42 (3): 0.
    摘要 (151)
    食用菌菌种从形态可以分为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试验从4个常用液体菌种发酵培养基配方中筛选出原料易得且发酵效果良好的配方,并得出转接固体(木屑)培养基的液体菌种适宜培养时间为144 h。试验对香菇液体菌种生产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张疏雨;冯敏;李剑梅;柴林山;徐冲;郭玲玲;关艳丽;马征远
    2020, Vol.42 (2): 0.
    摘要 (158)
    采用液体摇瓶发酵培养法,以菌丝体干重为主要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杏鲍菇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进行优化。经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得到优化配方为葡萄糖30g,麸皮50g,玉米粉6g,酵母膏3g,磷酸二氢钾1g,硫酸镁0.5g,加水至1000mL(pH7.0)。
  • 范冬茹;范瑞红;马珂;王丹丽
    2019, Vol.41 (5): 0.
    摘要 (161)
    羊肚菌液体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的木醋液,观察其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木醋液浓度为0.2%时,羊肚菌菌丝萌发速度较快,菌丝球及菌丝密度较大,且培养第8天时菌丝生物量大于其他处理组,比对照提高13.1%,因此0.2%为试验最适宜木醋液添加浓度。
  • 韩冰;陈顺;于广峰;王洪奇;冀宝营;孙立梅; 关艳丽;郭玲玲
    2019, Vol.41 (4): 0.
    摘要 (169)
    以香菇菌株辽香6号为供试材料进行液体菌种生产的配方和工艺优化研究。结果香菇菌株辽香6号的液体深层发酵条件:培养基为玉米粉 2%,红糖 1%,麸皮2%,酵母粉 1%,KH2PO4 0.2%,MgSO4·7H2O 0.1% 的培养基,接种量为0.5 cm2菌种块4块,培养温度25 ℃,摇瓶前静置时间24 h,摇床转速150 r/min,培养时间8 d为宜。
  • 康林芝;林小乔;金磊;门戈阳;刘永吉
    2019, Vol.41 (2): 0.
    摘要 (132)
    研究采用液体摇瓶培养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菌丝体生物量为主要指标,对金耳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金耳液体发酵最适宜的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 2 g/100 mL, 红 薯粉 4 g/100 mL,蛋白胨 0.6 g/100 mL,磷酸二氢钾0.3 g/100 mL,硫酸镁0.15 g/100 mL,VB1 2 mg/100 mL;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 24 ℃,转速 160 r/min,培养基起始 pH5.5,接种量为 7 mL/100 mL。并进一步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验证,表明正交试验结果较为稳定。研究中金耳液体培养基成分均采用食品级原料,为后续金耳发酵液健康食品开发提供参考。
  • 韩增华;杨洪博;戴肖东;马银鹏;陈贺;张丕奇
    2019, Vol.41 (2): 0.
    摘要 (136)
    为获得高产的深层发酵产物,研究从桦褐孔菌筛选菌株和发酵配方入手,对 5 个菌株、10 种碳源和10 种氮源进行了液体发酵试验,比较发酵产物收率,筛选廉价配方。结果表明:In4 菌株菌丝干重和胞外多糖产量最高。在单一碳、氮源筛选基础上,完成2组碳源和2组氮源正交试验,获得了高产配方:麦芽糖15.0 g/L,葡萄糖 15.0 g/ L,豆粉 0.6 g/ L,酵母膏 2.0 g/ L,KH2PO4 3.0 g/L,MgSO4 1.5 g/L,VB1 10 mg/L,起始pH 4.0。发酵周 期7 d,菌丝干重22.0 mg/mL,发酵液多糖含量11.3 mg/mL,菌丝体多糖含量 132.2 mg/g,研究为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周春元;朴向民;闫梅霞;崔丽丽;王英平
    2019, Vol.41 (1): 0.
    摘要 (164)
    采用摇瓶培养法优化云芝菌丝深层发酵最佳培养基。结果表明:以菌丝体生物量为筛选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最佳培养基为:蔗糖 2%,牛肉膏 0.3%,KH2PO4 0.3%,MgSO4 0.05%。
  • 冯东英;杨宁;刘爽;戴洪琨;贾传福;杜新永
    2018, Vol.40 (4): 0.
    摘要 (133)
    以灵芝多糖的得率为响应值,结合相关性分析及正交优化法,设计出灵芝液体发酵的最佳培养基配方。试验结果表明:灵芝发酵过程中,p H的变化与灵芝菌丝生长速度相关,但与灵芝多糖得率不相关。而灵芝菌丝球数、菌丝体生物量与灵芝多糖得率都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分别是0.789和0.829。以蛋白胨为基础培养基,黄豆粉、酵母泥可获得最高的灵芝多糖喷雾干燥粉,分别为2.24 g/L和1.89 g/L,玉米粉、麸皮表现一般,中药渣(黄芪、甘草、金银花)效果较差。经正交优化,最优培养基配方为:黄豆粉10 g/L,酵母泥5 g/L,葡萄糖10 g/L,添加KH2PO4 1 g/L,Mg SO4·7H2O 0.5 g/L。100 L发酵罐验证试验(26℃、发酵72 h),最终收获灵芝多糖喷雾干燥粉130 g(得率4.9%)。
  • 邴雪;甄英鑫;史豆豆;安全;苏宁;王昌涛;李萌
    2018, Vol.40 (3): 0.
    摘要 (159)
    运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了裂褶菌的液体培养条件并对裂褶菌发酵液性质进行分析。最优条件下发酵产生的裂褶菌发酵液离心后,检测菌体干重为(0.21±0.0047)mg/m L,裂褶菌素含量为(2.13±0.08165)mg/m L,发酵液上清液多糖含量为(2.14±0.047)mg/m L,蛋白质含量为(3.315±0.0633)mg/m L,酪氨酸酶抑制率为47.83%,DPPH(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自由基清除率为99.20%,具有一定的抑制黑色素合成及抗氧化能力。
  • 赵金凤;刘朝贵
    2018, Vol.40 (2): 0.
    摘要 (161)
    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维生素以及p H对茶树菇菌丝生物量(干)、硒含量和富硒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菇富硒液体发酵的最优培养基为:乳糖20g,蛋白胨2g,KH_2PO_4 3g,MgSO_4·7H_2O 1.5g,VB_1 0.01g,pH5,水1L。
  • 季宏更;郑惠华;全卫丰;蒋益;刘广建;薛璟;汪洁
    2018, Vol.40 (1): 0.
    摘要 (144)
    对灰树花液体发酵及多糖提取相关工艺进行优化研究。试验优选后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豆饼粉0.75%,玉米粉2.5%,葡萄糖2.5%,蛋白胨1%,KH_2PO_40.1%,MgSO_4 0.05%,VB_1 0.001%,水1000 m L,p H自然。接种量10%,140 r/min,26℃培养,100 L罐发酵120 h,灰树花菌丝体生物量为21.97 g/L,灰树花粗多糖的总产率达到3.29 g/L。灰树花多糖提取方法的比较,结果表明采取超声辅助结合水提法提取灰树花粗多糖,效果较好:在料液比1∶10,25℃超声提取30 min后,进行水提;温度100℃,提取1.5 h,浓缩后醇沉制备粗多糖提取物。试验中粗多糖的提取率达到85%,提取物中粗多糖纯度达到65%。
  • 张贺迎;耿立朵;武金霞
    2017, Vol.39 (6): 0.
    摘要 (152)
    对香菇ZHX-1液体培养得到的菌丝球和胞外多糖含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结果表明,最佳液体发酵条件为玉米粉21g/L,酵母膏5g/L,KH2PO41g/L,MgSO40.5g/L,pH4.5,培养温度25℃,摇床转速150r/min,接种量8.5%,装液量100mL/250mL,培养7d,增菇激活酶的添加量0.2%。在此优化条件下,香菇菌丝球的生物量为2.54g/L,胞外多糖的含量为2.34g/L。
  • 彭璐;杨健华;王巍;王琦
    2017, Vol.39 (5): 0.
    摘要 (155)
    为提高柳生金针菇多糖产量,通过装液量、接种量、培养温度和培养箱转速单因素实验及正交优化试验,对其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优化。选取浸提时间、浸提温度及液料比3个因素,以菌丝体多糖提取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确定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适宜柳生金针菇深层发酵的培养条件为:装液量120mL/250mL、接种量10%、培养温度23℃、培养箱转速150r/min。菌丝体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提时间2h,液料比50∶1,浸提温度90℃,最佳工艺路线为:热水浸提2h,过滤,合并3次提取液,旋转蒸发仪浓缩发酵液至原体积的1/10,4倍体积无水乙醇4℃醇沉24h,3500r/min离心5min,去上清,-80℃预冻过夜,真空冷冻干燥,称重,再次溶解多糖,离心去沉淀,上清液醇沉,再次干燥,得菌丝体多糖,多糖提取率为74.39%。
  • 刁文涛;王雪妍;陈晓飞;周伏忠;董彩虹;冯菲;向凌云
    2017, Vol.39 (5): 0.
    摘要 (144)
    为了优化绣球菌液体菌种制备和栽培方法,对绣球菌液体菌种的发酵培养基pH和发酵时间进行了优化,并比较了不同接种量对发酵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绣球菌液体菌种发酵培养基的最佳pH为3.5,发酵13d时生物量达到最大值,最佳接种比例为30mL菌液/550g固体栽培湿料,液体菌种接种至栽培袋4个月后每袋可收获鲜重100g左右的绣球菌子实体。
  • 张梅琳;徐济责
    2017, Vol.39 (4): 0.
    摘要 (155)
    试验比较了在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的营养条件下紫丁香蘑(Lepistanuda)液体培养菌丝球的直径和菌丝干重,结果表明紫丁香蘑液体发酵培养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无机盐为硫酸镁。
  • 吴强;胡宝坤
    2017, Vol.39 (3): 0.
    摘要 (171)
    以灰树花(Grifolafrondosa)深层发酵得胞外多糖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液态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适于灰树花发酵的碳源为马铃薯+葡萄糖,氮源为豆饼粉;得到最佳培养基配方:马铃薯225L,葡萄糖25g/L,豆饼粉6L,麸皮20g/L(浸提液),KH2PO1g/L,CaC11g/L,MgSO2g/L,VB0.2s/L,pH6.5。
  • 龙思颖;康德灿;柯江;刘曌;罗宇霞
    2016, Vol.38 (3): 0.
    摘要 (128)
    以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培养条件,在24℃±1℃,180 r/min条件下,对蛹虫草菌进行液体培养,测定菌丝体干重,得到了最佳菌株是川草SC0341,而最佳液体培养基是麦芽粉培养基、最适pH 6.8、增稠剂羧甲基纤维素的最佳用量为0.45%。并且确定麸皮粒型种可作为试验使用的良好试管菌种。用试验测得的最优条件下所得液体发酵培养基,在培养液中加入6μg/mL的Na_2SeO_3,蛹虫草菌丝体硒吸收率达39.22%,菌丝体干重(1.00±0.05)g/100 mL。试验收获的蛹虫草菌丝体营养价值高、成本低,为中小食品企业研发功能型保健品添加剂提供了一实验模型。
  • 胡晶;任怡琳;陆震鸣
    2016, Vol.38 (1): 0.
    摘要 (157)
    以提高云芝胞外多糖含量为主要目的,通过单因素试验,对云芝摇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云芝胞外多糖发酵培养的最适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最适宜碳氮比为20,最适宜的pH为5.0;优化后的云芝发酵生物量为12.14 g/L,较优化前提高了42.49%;胞外多糖含量为3.34 g/L,较优化前提高了20.58%。
  • 郑永标;何佳;吴雅滨;许小萍;庞海月
    2015, Vol.37 (6): 0.
    摘要 (150)
    对珊瑚菌液体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相关国家标准规定方法和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分析发酵菌丝体与子实体的化学成分差异。结果表明:培养基以葡萄糖为碳源,以酵母粉为氮源,pH为7.0,培养2Od,珊瑚菌液体摇瓶的生物量较大。在Plackett—Burman设计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最陡爬坡试验确定摇瓶发酵的最大产量区域,最终菌丝产量达到9.44g/L。经测定珊瑚菌菌丝体的氨基酸含量为28.35%,而子实体的氨基酸含量为13.83%。对珊瑚菌菌丝体与子实体甲醇提取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分析表明两者化学成分高度相似,采用液体发酵来生产珊瑚菌的菌丝体可以替代其子实体。
  • 陈辉;赵静;张津京;高君辉;冯志勇;鄢桂生
    2015, Vol.37 (3): 0.
    摘要 (140)
    介绍了一种造价低廉、应用方便的液体菌种生产装置及培养效果。应用该装置生产杏鲍菇PE3液体菌种最佳液体培养基为红糖或白砂糖3%,豆饼粉0.5%,KH2PO40.15%,MgSO40.1%,pH自然。利用此培养基10L,培养时间为8d,通气量50L/h,杏鲍菇菌丝生物量干重可达1.95g/100mL培养液。
  • 薛变丽;段超;李波;陈丽;程红艳;孟俊龙;常明昌
    2015, Vol.37 (2): 0.
    摘要 (157)
    为了探索适合工厂化栽培的北虫草液体菌种培养条件,保证工厂化栽培北虫草的质量和产量。以菌球大小、菌球均匀度、生物量、生长周期、北虫草产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最终优选出的北虫草液体菌种最适宜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2℃,起始pH6.0,装液量80L,培养时间3d,接种量20%。
  • 陈显群;羊悦;杨胜利
    2015, Vol.37 (1): 0.
    摘要 (155)
    从蝉花中分离真菌,并采用液体培养考察菌丝胞外多糖得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对蝉花菌液态深层发酵条件如马铃薯汁、蛋白胨、KH_2PO_4等进行了优化。最优的发酵工艺为:马铃薯汁为20%,KH_2PO_4为0.4%,蛋白胨为0.5%。优化发酵工艺条件下蝉花菌发酵胞外多糖产量为5.64g/L。
  • 张旺凡;狄庆峰;张睿;宾琳
    2014, Vol.36 (6): 0.
    摘要 (155)
    目的:研究灵芝液体富硒深层培养时间与产量及品质的关系,寻求最佳培养时间,达到最优品质和最高产量;方法:试验设四处理,间隔5 d测定各处理生物产量、多糖、三萜化合物和硒含量;结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灵芝生物产量提高,多糖和三萜化合物含量以及硒含量也相应提高,但品种间差异较大,生物产量与多糖含量相差近1倍,硒含量相差三分之一。结论:灵芝液体富硒深层培养时间以2周为宜。